寻一扇属于自己的门:读《天使,望故乡》·5

2024-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随风似水

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

死亡

“我们生活的每一刻都是四万年历史的浓缩。在每个争分夺秒的日子里,我们都像苍蝇一样嗡嗡地叫着飞向死亡,每一刻都是通向历史的一扇窗户。”

托马斯•沃尔夫写《天使,望故乡》才29岁,虽说写的是尤金从出生到十九岁之间的事,却仿佛写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世。这个文学天才以超越年龄的成熟讲述人世的悲欢,青春的困顿与迷惘,真诚地进行自我暴露与探索,诗性语言,荡气回肠,喷薄着生命的激情,对孤独、逃离、人生意义、死亡进行深度的思考。

抑或,天才艺术家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感受力,敏感、细腻、脆弱的个性,方能在作品中生动、形象地展示生活细节,捕捉到凡人眼里看不到幽微,触及读者心灵,引发共鸣。这部巨作像一部史诗,像一条巨流河,清澈见底又常常滞流污浊。小说虽按时间顺序,在写到哥哥本恩的死时,就像走到迟暮之年的老者在追忆往昔,写满了人生的无奈与岁月的沧桑。

沃尔夫用了不少篇幅描写本恩的死,借尤金之口说从本恩的死中看到的是自己的死。沃尔夫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命运,38岁死于肺炎,而本恩也是死于肺炎。写的是19年的人生,却写尽了人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我们尽可能相信生命是虚无的,也可以相信死亡的虚无以及死后生命的虚无——但是谁能够相信本恩也是虚无呢?”

此部书中,沃尔夫没有写父亲甘特死去,但用了很多笔墨写甘特从患病到一天天衰弱到临近去世前的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告别,而不像本恩的死来得那么突然。本恩委实太年轻,死得太早,让年轻的尤金思考死亡,由死亡带来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死亡就像一个美丽、温柔的女人,就像本恩的朋友和爱人,前来解脱他,给他治疗伤口,把他从人生的折磨中拯救出去。”

本恩的人生是失败的,没有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在一个狭小封闭的地方度过短短的26年,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扇门,带着遗憾,含着对家人深深的爱与恨中离去。

父亲甘特的死是漫长的。尤金目睹父亲的患病、衰弱,对亲人的依恋,对死亡的恐惧。日渐衰弱的身体、不幸的婚姻、不和谐的家庭让他慢慢放弃心中的天使,不再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扇门,仅为活着。本恩的死,让他不再只顾着幻想自己的死亡,而是逃回到逝去岁月的荒原中。

沃尔夫欲寻回他的往昔,用文字给那些在他的生命中出现的人留下最完整最清晰的画像,却永远也回不去了,他们纷纷消逝于岁月的长河中。他认定自己的逃离丢弃了身边的人,陷入迷失之中。

“……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扇门……哦,魂灵啊!一道光……一支歌子……一道光亮……掠过山丘的一束光……照过我们的头顶……小城上空闪烁的星星……照耀在我们的头顶上……一束光。”

小说就在尤金与本恩的魂灵对话中结束,其实也是尤金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与之灵魂相契的本恩也是尤金的另一面。在一次次对话中,尤金渐渐找到通往自己那扇门的路,那就是离开故乡,到新的天地寻求出路。他恍惚看见父亲店门前的石雕天使动了起来,隐喻着通往光明之门即将找到,他必须远走他走,却不会忘记来时的路。

“天使,望故乡!”原是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一句诗,托马斯·沃尔夫将之作为书名,显然,比副标题“被埋葬的生活的故事”诗意,犹如《追忆似水年华》《飘》……小说讲述的不仅仅是沃尔夫被埋葬的生活的故事,也有我们被埋葬的陈年往事,那些被风吹走的石头、树叶又被风吹了回来,一束光,照过我们的头顶,一扇门,永远在寻觅。

梦,总在远方;故乡,只能遥望。

后记

《天使,望故乡》现实体裁,现代写法,有着作者意识的流动,细腻的心理描写,迥异于传统小说的写法,却又不是意识流小说,深深吸引我的是沃尔夫诗性的语言,更有对孤独、逃离、梦想、命运、死亡,人生意义这些人类永恒主题的思考。

《天使,望故乡》一发表便震惊了整个西方文坛,传到中国却很晚。我竟未从文学史上未读到这位天才作家,倘若不是极富诗意的书名,不知还要错过多久。读完这部长篇巨作,意犹未尽,遂找到根据托马斯·沃尔夫与大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故事改编的电影《天才捕手》,若不是这位曾一手发掘过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的伯乐发现了他,很可能西方文坛没有托马斯·沃尔夫的一席之地。

当珀金斯坐在火车上,读着手稿中“……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扇没有找到的门;这石头,这树叶,这门。所有那些已经被忘却了的面孔。”这段话时,我的思绪再次被带入书中,“人生只有一次旅程,最初、最后,只有一次旅程。”在这唯一一次旅程中,我们如何做自己?

火车轰轰向前,石头、树叶在风中飘荡,还有那扇未找到的门,永远在远方,却被风不断吹回到往昔,逆风而行,遥望故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