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有感

2020-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摆渡求真

       抑制不住对中学语文的深爱,在丽华的提议下,我们今天上午去龚店中学参加“中原名师同课异构”观课活动。其实,从昨天下午丽华说了之后,我是满怀期待的,期待着一场课堂教学改革和语文教学完美结合的盛宴。

     几位老师同课异构的课文是《白杨礼赞》。

      第一位老师从三个方面设计问题:细读关键语句,理清一条线索;跳读课文关键段,体会不平凡;联系时代背景,感悟一种精神。

       第二位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问题:整体感知,理清抒情线索;跳读课文,体会白杨树不平凡;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感情。

       第三位老师的课堂设计和上面两位老师的大致雷同。

        拿三节课放在一起比较,第一位老师的课我觉得适合给小学生来讲,因为课堂教学太过于流于表面的东西,犹如观山赏水,只是站在高处或远处简单观赏,然后匆匆而过;第二位老师倒像是十多年前的老师,觉得要讲的东西太多,填鸭式硬塞。第三位老师的课我没听完,所以不敢多评,只是有一种感觉,老师在说话的过程中不住地看自己手里的教学设计稿子,我很好奇,如此的同课异构,怎能不认真备课或不熟悉设计流程?

       核心素养,课堂改革,高效课堂,当这些名词称为当今时代的宠儿时,各地的课改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课堂花样多了起来,老师们更是迷糊了,课到底该怎样上?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

       先弄清几样东西: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课堂改革是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前提下,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从而提升其素质。

       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综合对以上三者的理解,当下我们提倡的课堂改革应在老师深入了解学情、认真研读教材的前提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注重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再者,无论怎样上,我们的课堂教学都要基于对学科教学特点的深刻把握,比如,语文课应该在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素养的前提下上出语文味儿来。可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可能太过于看中了所谓的课改的形式化的东西,或者觉得这样的课应该是包办代替,因为不多讲学生就理解不到位。这样急功课改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应有的提升,我们的老师怨天尤人。

      想起了《孟子》里面的一句话:“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此之谓失其本心。”我们是否也可以拿来借用形容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和课改之间的关系呢?老师费心翻新花样,顾此失彼丢失失之可惜。无论课改走到哪里,语文课上我们都应该上出其语文味。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如何上出语文味呢?

       首先,按照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在教学程序安排上,就应该让学生先直接接触课文,而且应是整篇课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总体印象,以利于下一步学生居高临下对各部分进行进行品读、领悟。

       其次,品读领悟,重视语感培养。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接受其负载的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即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当好处的言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一篇作品的言语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体会运用。

        第三,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人们常以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来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之所以有这样的说写能力,就是因为语言积累丰富。否则,说写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言积累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语文课,应该引导学生静静地读书,从熟读中去发现文字背后的东西。

        第四,练习迁移,形成言语能力。积累的言语若在脑海中长期不使用,那么,这些言语也就成了静态的知识,失去了积累的意义。因而,应不断地促其成为动态,即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

         回归语文的本色,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得以提升,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