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娱乐圈

《摔跤吧,爸爸》: 男权的独裁?还是女权的觉醒?

2017-06-03  本文已影响0人  沐清湶
《摔跤吧,爸爸》: 男权的独裁?还是女权的觉醒?

一部电影的成功,票房是其次,更多的取决于观众观影时的反应和观影后的回味。

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次看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是《三傻大闹宝莱坞》。或许是看到了同是应试教育下的我们,那个迷死人的兰彻从此成为了无数年轻人心中的英雄。我是其中之一。

时隔六年,借着阿米尔·汗这个传奇人物的耀眼,《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三周狂揽8亿票房的结果基本是毫无任何悬念。这就好比小李子的电影。无所谓电影情节,听到主演是他,多少人就热血沸腾的买票冲到电影院。而这种效应在印度尤其明显。印度的电影行业也深知这种效应,所以主角选用了这种叱咤宝莱坞的风云演员。

这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一开始宣传就打着"女权主义"的标签。当然,这种定位造成的结果是评论两极分化,尽管它在豆瓣刷出了9.2的高分。

一方认为,这部燃点与泪点齐飞的电影唤醒了女性的女权意识,整部电影不拖沓不注水,演员给力,剧情励志;另一方认为,说到底,这部电影打着"女权主义"的幌子,却实行"男权和父权"之实。吉塔姐妹的摔跤手之路显然是男权下的迫害选择。

至于哪种观点更站得住脚,还是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整体剧情。阿米尔·汗饰演的马哈维亚曾是一个优秀的摔跤运动员,但因为种种原因,他没能实现替国家赢得金牌的梦想。无奈下便想把这种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但妻子却接连生下四个女儿。两个姑娘随后展现出的摔跤天赋让他喜不自胜,决心把女儿培养成出色的摔跤运动员以完成他的梦想。

只是看完这个故事梗概,会理所当然的偏向第二种说法。在我们的意识里,替父母完成梦想本身就是一种非自由的选择,何谈女权意识的觉醒。

尤其是让人不自觉想到了《无声告白》里主角的悲惨命运。无不是活成他人期待的样子所导致的结果。

这一点和我在看到电影开篇时的感受几乎一致。吉塔和巴比塔被迫学摔跤,被魔鬼训练,被剪掉头发,马哈维亚的种种行为甚至让我有点同情姐妹俩的遭遇。

身为人父,怎会逼迫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一开始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冰冷无情,过分严苛的父亲。但在我向身边人吐槽后,她的一段话让我突然对这个想法有所保留。

她说:"放到印度的社会环境下,或许她们父亲的做法确实是对她们最好的安排。"

对啊,我完全忘了这是在印度。

印度的女性社会地位低到什么程度,从报道过的新闻可见一二:

——有数据表明,在印度,每22分钟就会发生一起性侵事件,而性侵、强奸、谋杀、家庭暴力、堕胎、拐卖女性和切割女性生殖器在印度都成为了显示男权的象征。
——在印度的传统家庭,即使天气再热,也需要穿着传统的纱丽。如果穿得过于“暴露”,会被认为是对兄长或者父亲的一种性暗示。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女性的错,穿着暴露女性错,言行不端女性错,甚至作为女性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错的。
——甚至在某纪录片里有印度一位男性这样的一段话:我们有最好的文化,但是在我们的文化里,女性没有一席之地。

如你所理解,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印度,对女性就是这么残忍。生在中国这么一个已经相对平等太多的国度,没有切身体会,确实不能体会其中的差别待遇。

自然,在不以印度这样的社会背景为基础的前提下去看这部电影,男权色彩会被放大。但在考虑到印度这样的历史背景后,甚至说马哈维亚是最伟大的父亲都也不为过。尤其是看到后面姐妹二人去参加同龄女孩子的婚礼,这种想法彻底占了上风。

《摔跤吧,爸爸》: 男权的独裁?还是女权的觉醒?

十几岁就嫁给自己不喜欢甚至不认识的人是印度很多未成年少女的最终归宿。若是没有马哈维亚的强行改变,吉塔和巴比塔的命运也难逃于此。对吉塔姐妹来说,她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以后的命运会走向何方,甚至可以说在她们的潜意识里,成为家庭妇女为茶米油盐操劳是再正常本分不过的事情。

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氛围中成长,其思想必然要受其影响。在印度,女性若是被强奸,大多会选择忍气吞声,然后在痛苦和嘲讽中度过一生。但不同于中国的是,印度大多数女性的闭口不言除了源于根深蒂固的贞洁观念,还有政府对此类现象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通过政府寻求公平的解决渠道存在太多阻碍和困难。

以此来说,吉塔姐妹并没有意识到童妻是对女性的枷锁和奴役,一方面是因为年龄过小,而本质上则是因为她们生长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里,她们完全没有思考到自己有可能还会有另一种不同的人生,也就会认为这样的结局也是她们理所当然的结局。

那么,她们的父亲马哈维亚无疑是唤醒她们女权意识的关键人物。

在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女权主义”指的是女性的“权利”,而非“权力”。所以,女权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女性要求和男性平等的思维意识形态。

回归到影片,看到中间,已经看不出父权男权,马哈维亚的做法只让我看到拳拳父爱。他不想让他的女儿以后和众多印度女性一样在家庭琐碎中垂泪叹气。跳脱出传统家族的父爱,他只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为他女儿规划一条最适合她们的路罢了。

那么,所有看似过分严苛的训练和矫正就都容易理解多了。

《摔跤吧,爸爸》: 男权的独裁?还是女权的觉醒?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上映的版本在原基础上删减了20分钟。这20分钟里有一幕镜头是马哈维亚半夜给女儿按摩小腿,另外一幕镜头则是她对妻子内疚道:“有时,我觉得自己不配当一个父亲,当身份是教练时,爸爸的身份就要抛到脑后。”以及后来别人认为他的女儿练摔跤可能嫁不出去时,他说:“我将培养出两个伟大的女儿,以后是我女儿挑选他们,而不是他们挑选我女儿。”

虽不影响剧情理解,但显然删掉的这20分钟也都是影片的精华,仅从这几节零散的片段中来看,把这部电影理解为男权主义就太狭隘了。

相较之下,我更愿意理解为,这不仅是一部父亲让女儿替自己完成梦想之路的影片,更是一部父爱引导下的女权意识觉醒的电影。

幸运的是,吉塔姐妹开始有过反抗,但在意识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后,全身心投入摔跤运动中。而她们在这方面无疑是具有天赋的,她们知道父亲为他们选择的不仅是一条完成自己梦想的路,也是最适合她们发展的路。所以,尽管吉塔中间有过剑走偏锋,有过盲目自大,有过不可一世,但终究不负使命的完成了父亲的梦想,更重的是,也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重新绽放。

其次,没有父亲的引导,姐妹俩的婚姻也不会是选择一个有共同话题,平起平坐的人共度余生,只会是被迫下的命运赌注。但她们终究把这把新生活的赌注,婚姻的赌注攥在了自己手中。

这是她们的幸运,幸运她们有这样的父亲,一位比大多数其他同龄人的父亲更有远见和能力的父亲。

也是她们的觉醒,是她们在后知后觉中迸发出无限能量和力量的觉醒,是对印度男权社会的反抗和女权主义意识的觉醒。

全场唯一让我落泪的一幕在结尾。当那个原本就已经是在预料当中的5分出现时,还是激动的几乎要呐喊出来。

《摔跤吧,爸爸》: 男权的独裁?还是女权的觉醒?

影片的燃点在此处达到了极致。国家荣誉感,个人未来的命运,深沉的父爱,全都融化在阿米尔·汗眼眶里的一抹晶莹中。

燃归燃,热血归热血。但电影本身,所有表达和揭示的内涵就足够丰富。

还未曾看过影片的,真的值得去血液沸腾一次,更重要的是感受影片背后传递的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