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推荐文章读后感5/100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今天是读文章的第10遍,思考的第5遍。
1、目的很重要。
今天读到开头梁启超问学生为什么要读书,这就是让人在做事的时候要明白自己的目的。前几天其实挺迷茫的,人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要活着?从文章来说,为的是做人,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做一个不忧、不惧、不惑的人。但我今年32了,还时常有困惑的时候。我知道必须赚钱才有饭吃、有房住,未来能样孩子,能学自己喜欢的课程,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我也着实见到一些人,她们嫁了好老公,这辈子就不用努力,那么我奋斗的意义是什么?还是很困惑。最近在读《每天多出2小时》,也在学习结构化复盘,这两样新知识都提到:目的。
当我回想我的前三十年,其实目的性是很弱的。为什么目的性很弱?一方面是我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另一方面是我的父母、我的学习环境也没有教育过我要设立一个目标。社会给与的目标太泛泛了: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找个好老公。“好”的概念是什么?所以我浑浑噩噩过了好多年。真的是去年才开始思考,我想要什么?
那些过去我以为我所知道的我想要的东西,不过是外界各种声音在我脑海里的聚合体而已,并不是我想要的。
如今,每每做事我都问自己,目的是什么?但知道目的有什么意义呢?我还没想明白,我想可以带着这个疑惑继续读书,继续思考。
2 用三育教育自己
如何自己教育自己?用三育:知育、意育和情育。
狭隘的说, 会计专业知识学习、瑜伽理论知识学习都是知育的范围,教育不理解,情育就像看些心理学的书。我的理解是,如果我能教育好自己,也就能教育好孩子了。其实这三者在瑜伽练习里更能感受到。每一次瑜伽体式练习很累时,身体酸痛时都特别想放弃,会有各种负面情绪袭来。每一次接纳情绪,专注练习,抗击难受的感觉,这都是意育和情育获得锻炼的机会。瑜伽还要继续,不能放弃。
3 感到困惑时,正是需要学习的时刻
最近还是常感到困惑,脑袋如同一团浆糊。但我牢记着感到困惑可能有三种原因:1、不具备常识;2、不具备专业知识;3、不具备智识。因此一方面,我总结生活和工作里应有的常识,比如财务通用的常识:发票开公司名不能开个人名等等。另一方面,我学习专业知识:复盘有专门的结构化复盘,减肥有专门的维秘塑形瑜伽,财务有专门的年薪三十万财务经理课程。至于智识,好像着实没有,慢慢修炼吧。我尝试去把每一次困境当成是学习的新起点,但并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不是对的。
4 人格尚未建立,何来忧?
有时很忧虑,比如先生36岁了还一事无成只喜欢打游戏,我们没房,最近还要搬家。 有时会忧我的先天条件不好,身体僵硬、人又胖,瑜伽事业何时能开展?就算我瘦下来、就算我练习到位,我哪比得山跟别人?如此想来,这忧虑怕是没个头了。
今天步行,路过一个皮划艇训练基地。父亲看着训练的青少年,说:“这些人一看就是业余的,和专业的不能比。”听到父亲说这话,我想到,对于不会划船的我来说,这些业余的皮划艇少年已经很厉害了。但是这些业余的和专业人士相比又算不上什么。那些专业人士里也有顶尖的高手。但就算是皮划艇领域的顶尖高手,也有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所以,同他人相比,似乎永远比不到头,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啊。
如此想来,我和其他一般瑜伽老师比,一般瑜伽老师和优秀的瑜伽老师比,优秀的瑜伽老师又比不上传统瑜伽修士,比来比去的意义是什么呢?
如果想督促自己进步,想成为更好的自己,用忧的时间去做些切实可行的行动会更有效吧?况且,个人的胖瘦、成就在这个宇宙中太渺小了。个人巨大的成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小小小小颗粒。但,如果不做任何努力,才是一点进步都没有。
前两天听韩坤珏老师分享了一段道德经,讲到一个部分,说我们都喜欢被人夸奖、认可、宠爱。但你有么有想过?弱者才需要宠爱和鼓励。别人既然能给与你嘉奖,自然也能给与你诋毁诽谤。倘若我们做一个宠辱若惊的人,情绪不是都由他人控制?如此想来,好像经常被夸也不是什么好事。
结合我最近的感受,瘦了也没被人夸,但想想,瘦下来的变化自己是看的见的。别人说我胖、说我瘦也不过是别人嘴里的话罢了,又不会真的让我身上掉肉。我心里有些难受,不过是因为还没瘦到自己想要的样子罢了。所有外在那些让我不舒服的话,不过是内心想法的体现。
好啦,今天累了,只能思考到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