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部长:到2020年,全国各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并逐年增加,垃圾处理问题日益突出。
2017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2017年11月30日,在厦门举行的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说:
到2020年,各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基本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公共机构普遍实行垃圾分类,作为先行先试的46个城市要初步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其实早在2000年,全国就确定了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十几年过去了,一些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还停留在起点。
可以说,分类倡议年年有,分类成效却并不佳。如何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到实处,依然是一个难题。
有人认为,垃圾分类推广多年而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在垃圾处理上先分后混的收集方式让人们的参与热情大大降低,二是缺乏相关知识,三是习惯问题。
实际上,可以说,民众分类意识的不足、分类知识的欠缺以及当前垃圾桶上分类标识的模糊和整个垃圾分类回收链条的不完整,都造成了垃圾分类难以真正推进。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建国指出,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千家万户,涉及诸多部门,包含诸多环节,关乎民生公益,需要法治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协同推进。
刘建国认为,法治建设是基础,文化建设是条件,制度建设是保证,设施建设是根本。
其中,法治建设、文化建设可以说是“永远在路上”的长期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设施建设相对容易,只要政府高度重视,资金投入足够,技术先进合理,就可以做到。在这种情况下,精巧的制度建设对垃圾分类可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在从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具体安排上看,王蒙徽说,要广泛发动公众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要加快立法进程为垃圾分类提供长期保障;要抓住重点环节,做到分类投放精准、杜绝先分后混、分类运输系统健全、分类处理设施完善;要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垃圾分类推广方面,邻国日本值得我们学习。在日本,相关部门会对怎么扔垃圾、何时扔垃圾、到哪里扔垃圾等问题做极详细的广而告之。一些地方,扔一个塑料瓶至少要分三步:去瓶盖儿,去商标包装纸,投入“资源垃圾”箱。日本人处理垃圾分类之细由此可见一斑。
不管怎样,加快推广垃圾分类,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作为,也需要各级政府在工作中予以贯彻落实,切实把垃圾分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应推进垃圾分类投放等环节的法治化、制度化,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及时对涉及生活垃圾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
而各地区、各部门只有加强领导、广泛动员、群策群力,用综合的、全局的思维来系统谋划、统筹协调,加快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才能真正成为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