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该不该超前学习
最近有两条教育热点不知道你注意没有。一个是几个大城市关停了K12教育机构,重新审查,其中一条重要的审查标准就是不得超前教育。另一个是北大的“韦神”韦东奕,在谈到是什么让他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时,他说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读到了一本《华罗庚数学学校》,被其中一道题难倒了,经过几天废寝忘食地推理计算,终于解出这道题。
这两个几乎同时出现的教育热点,在超前学习的问题上结论显然是矛盾的,这也就让家长们犯难了。我们来看看它们是怎么演变来的?
家长们看到的,是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明星都超前学习,而且这种学习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比如奥赛冠军的学习节奏,钢琴家舞蹈家从小的苦练,体育运动员从小的选拔,在他们的专业领域,没有谁不比平均水平超前的。家长发掘孩子的优势,然后因材施教,这本是好事。但这种需求需要卷进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提供这种特殊的教育服务,这就催生出了对应的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的生长可不受家长的控制,它需要更多的学生,还需要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才能生存。这就需要在招生、广告投入上花掉更多的经费,而这些经费最快捷的来源显然不会是公益捐助而是资本市场。就这样,这个市场卷进了越来越多的人和钱,这些钱不是用来做研发而是用来招生、打广告、抢占市场的。直到最后,就长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就像当年团购大战、打车APP和共享单车竞争时烧钱的样子。
可是,教育可以放开手让资本搏杀吗?那不单单是一个行业洗牌、颠覆的过程,而是有可能牺牲一代人的,等这一代孩子长大了,想补都补不回来。如果像共享单车一样一地鸡毛之后再收拾这个烂摊子,那这几年被耽误的孩子怎么办?如果像团购大战、打车APP一样博杀出一个大公司,我们能放任教育走向完全的市场化,谁有钱谁读吗?到时候谁来兼顾教育公平性呢?所以,只能从源头开始就硬一点,你们谁都不能明目张胆的为超前教育提供服务。
好的,那么,虽然理解了不让培训机构提供超前教育,可是还是没解决作为家长该不该让孩子在有优势的科目上超前学习的问题。那么首先我想问,这个超前学习究竟是和谁比超前?
是和教学大纲比吗?那是为了统一学校教学进度和范围的指南,可不是孩子的学习指南。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知识结构、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当然不能用统一的人为制定的标准来衡量。可是,不拿这个为标准,又怎么知道超前没有呢?
其实我觉得,这么思考很难有结果,因为思考的出发点是总要找个什么进度来比。但我们想一想,学习一定需要比进度吗?作为家长,不妨只从单科的深度和多科的广度这两个维度来考虑问题。
单科深度,就是说不论学什么,都有符合这个学科规律的层层递进的学习和练习方式,把前一步学好了,就自然而然的开始后一步就好。这需要对孩子所学的学科有一个脉络性的了解。拿数学举例子,加减法学会了就学乘除法,一元一次方程会解了就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极限的概念搞清楚了再开始微积分。
多科广度,就是要主动多涉及一些没有触及的面,尤其是孩子越小,越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学校教学大纲的范畴内。大人学习的动力来自实用性的目标感,但别忘了,孩子和大人不一样,他们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好奇心,靠的是新鲜感,所以孩子们对新刺激的学习能力也要远好于大人。
把握了这两点,还需要考虑孩子的学习有没有超前吗?显然不需要了。只有没建立学科脉络,不帮孩子拓展广度的家长,才会紧盯着学校的教学大纲,不断审视自己的孩子,究竟是快了还是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