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需书中学、事中求
道理我都懂,可为啥就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好多人的疑问,也是问题的答案。
今天终于读到《非暴力沟通》的正文了。
书中讲到了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1.观察——留意观察,客观表达观察结果;
2.感受——表达感受;
3.需要——说出哪些需要导致了感受;
4.请求——说出具体请求。
注:借助四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借助他们关切地倾听,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然后聆听他们的请求 ,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他们 。
书中还讲到了异化的沟通方式:
一种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的带有负面影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异化的沟通方式包括: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愿望是好的,但如果沟通方式不对也容易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就如,现在很多家长送孩子去辅导班的愿望是让孩子学的更好,但往往成为孩子的一种负担。
学习非暴力沟通的难点不是概念的理解而是实践中的觉察。
尽管,非暴力沟通方式的基础逻辑能够理解与接受,但在实践中很难做到细微处的觉察与准确区分。
例如,异化的沟通方式中回避责任的问答中:“为什么我必须做我讨厌的工作?我不仅是一个丈夫,而且还是一个父亲。”
这样的回答就是回避责任,但作为男人的担当,从我们传统文化角度考虑却感觉没啥毛病。而这恰恰是异化的沟通方式容易淡化我们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的不易察觉之处。
而作为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观察,做起来也并不容易,实际中很容易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这也是用我们有限的语言客观表达无限的现象的一种挑战。
当然,非暴力沟通并不是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他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因为,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产生逆反心里。
想要做到不带评论的观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书中引用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来形容它的难度就可见一斑。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卢森堡博士就曾在一次咨询服务中对此有过深刻体会。
背景:学校的老师和校长经常反映彼此很难沟通,于是学区负责人请卢森堡博士协调双方的矛盾。卢森堡博士先和全体教师交谈,然后请校长来参加讨论。
下面模拟场景回放,大家感受一下:
卢森堡:校长的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
老师:他是个大嘴巴。
(卢森堡指出,他想了解老师们的观察——校长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而“大嘴巴”只是这位教师对校长的评价。)
第二位老师:我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校长的话太多啦!
卢森堡:这仍是一个评论——评论校长话多还是话少。
第三位老师: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
卢森堡:推测别人想什么与观察他的行为并不是一回事。
第四位老师: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听他讲话。
卢森堡:这也是猜测。
老师:你的问题真难回答啊!
接着,卢森堡博士与老师们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一起列出了校长的具体行为。如,在全体教员会议中 校长会讲他的童年和暂时经历又是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
卢森堡:是否已向校长反映问题?
老师:试过,但从没有提及具体行为——例如校长在会议中回忆往事。
最后,老师们同意在校长参加讨论时指出这些行为。
与校长的会谈开始后:
老师:……(没说完)
校长:这让我想到……(还是将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
(卢森堡等待教师们说出他们的不快。)
(教师们无声的抗议。一些人滴溜溜转着眼睛;另一些人故意打着哈欠;还有个人直盯着手表。)
(卢森堡忍耐着痛苦的场面,过了一会儿。)
卢森堡:没有人有话要说吗?
(有些别扭的沉默过后)
第一位老师:你是个大嘴巴!
(最后,教师们终于告诉校长,他在做哪些事时,他们会感到不安。)
校长:为什么从没有人提醒我呢?(校长听后抱怨说)
(校长承认他有讲故事的习惯。接着就开始说与这个习惯有关的故事!)
当然,卢森堡博士提醒了校长,会后也总结了几个办法。一旦教师们不想听校长回忆往事,就温和地提醒他 。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一看就容易做到的事情 。
然而,根据心理学家罗洛·梅的叙述,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渐渐地,也弱化了自己对感受的体会与表达能力。
当然,书中也提供了表达感受的方法。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感受的根源。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 。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也就是,他人的言行相当于客观存在的事件,而我们的感受是对事件做出的反应。我选择的反应模式不同,感受也会不一样。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提出请求。
需要注意的是:1.提出具体的请求,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2.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需要得到反馈。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意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3.提出行请求后,我们也需要了解他人的反应。此刻的感受、正在想什么、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4.要让对方明白我们的请求 而不是命令。
以上是借助这四个要素充实地表达自己,非暴力沟通的另一方面是借助它们关切地倾听他人。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
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在倾听他人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识,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
卢森堡博士建议:不要急于了解他们的请求或表达自己,倾听将为他们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
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时,我们需要自己的体贴。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觉察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还有另外两种选择:大声地提出请求、换个环境。
我们天生有两个耳朵、一张嘴巴 ,就是要多听少说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倾听的力量。
非暴力沟通可以用来发展友谊、促进家庭和睦、改善工作交流以及推动政治和解。然而,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爱护自己。
这也就回到了那句: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当我们自己内心丰盈、生活和谐、充满欢乐的时候,将更有利于帮助他人。
当我们表现不完美时 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非暴力沟通也并不是不让我们表达愤怒,而是有它自己的表达愤怒的方式。他认为通过深入地了解愤怒,我们可以充分表达内心的渴望。
充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是我们不再归咎于他人。
非暴力沟通表达愤怒的四个步聚:首先,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接着,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接下来,就去了解自己想要满足的需要;最后,张开嘴说出我们的愤怒——落火此时已被转化为需要以及与需要相联系的情感。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在表达自己之前,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一旦我们用心倾听他们,并表达我们的理解 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一般也就会开始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有些时候双方没有机会充分表达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无法得到对方的理解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强制力来避免伤害。
需要注意的是:在非暴力沟通中 我们运用强制力是出于防卫的目的 ,而不是为了惩罚对方。
这就需要我们掌握防卫与惩罚的区别局分寸。
我们学习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就是让爱融入生活,让我们能够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它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想要真正学会非暴力沟通必须在书中学习、在事中求取。知行合一,在觉察中修正,在修正中觉察。
只有在不停的学习中理解体会书中的精髓,在实践中感知自己与人他真实的内心需求,不断提高觉察能力,才能无限接近真实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