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突围》:打破次元壁,大学生们共同谱写青春热血,传递革命精神!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知乎,ID:亡心言己,文责自负。
谁能想到一部电影最大的宣传点竟是群演?在《大突围》的电影海报赫然写着几个大字:“万名大学生群演,热血归来!”
这部电影从里到外都是一部大学生重点参与的作品,戏外有万名大学生群演,戏里有抗大一分校的学生们。
跨越时空,打破第四堵墙,戏里戏外的年轻人们共同谱写青春热血的赞歌。时代变了,但革命先烈们的精神仍然在感染后人。
抗大一分校,隶属于中国共产党1937年创办的抗大,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前身是“西北抗日红军大学”。
校长徐向前兼任抗大总学习委员会书记,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当时抗大的办学宗旨,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有对标国民党黄埔军校的意思。而《大突围》这部电影便是讲述了抗大一分校建设期间一场著名的战斗:大青山突围战。
1941年11月30日,抗大一分校及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和八路军一一五师机关各一部共计5000多人,在大青山地区遭日军“扫荡”部队合围。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参战部队抱着血战到底的决心,与敌人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最终成功突围。
历史记载或许只是短短的几页纸和一些模糊不清的老照片,但蕴含其中所真真切切发生过的血泪是刻骨铭心的,我们不该忘记。时代已经远去,那些牺牲很多时候只会成为我们缅怀先烈的几声感怀,可能再难真切地感知到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和平的来之不易。
主旋律电影除了政宣的目的之外,大概也算是弥补了这部分空白。电影剧情主要聚焦在了一个东京留学归来的抗大一分校新学员苏凡身上,从一开始的格格不入,再到后来的逐渐融入,最后经历战争血与火的洗礼,苏凡真正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战士。
而在这次过程中,他一一见证了长辈、亲人、同窗的离去,炮火轰击下的他也曾惊慌,亲历生死后的他也曾彷徨,但涅槃重生后又是一个优秀的战士。在那辽阔的沂蒙,在那埋藏了英雄的大青山,生命在孕育,血脉在传递,精神永垂不朽!
革命先烈是可敬的,英雄事迹是值得记录的,但这部电影是真的很粗糙的,有点过于朴素了,可以说是毫无电影质感,剧情编排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后收尾也有点过于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