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平 || 情绪知多少
沐浴新阳光,学习爱的艺术了解到认知和行为对情绪的影响,面对不良情绪时,不是去压抑情绪,不是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不是逃避刺激情景,而要学会从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着手调整情绪。
我们每一个人都时时处于情绪中,或正面、或负面、或平静、或冲动,交替体验着喜(高兴)、怒(生气)、悲(悲伤)、恐(害怕)等等情绪。对与我们如影相随的情绪,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情绪是什么——只是我们内心的种种感受吗?
情绪是怎么引发的——只是因为刺激情境吗?
让我们一起来学点心理学的情绪理论,以对情绪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的心理更健康。
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一类特殊的动机,能够帮助我们注意重要情境(通常是外部情境)并对其做出反应,也有助于我们与他人交流意向。
情绪是一类特殊的指向外部的动机。情绪也能提升我们的唤起程度,将我们称之为“情感”的价值附加给我们认为重要的人、事、物,并让我们趋近或者回避他们。(《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391页)
从情绪的概念可知,情绪是一种特殊的外部动机,可以激发我们的唤起状态,导致趋近或回避的倾向。情绪能使我们得以繁衍生息,使我们的基因得以延续,情绪能帮助我们进行社会交往,情绪能帮助我们制定决策等等。
情绪是怎样引发的?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这种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评估的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有利”“有害”或“无关”。如果是有利的,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接近刺激物;如果是“有害”,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躲避刺激物;如果是“无关”,人们就予以忽视。(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35页)
由阿诺德的情绪学说我们了解到:情绪并不是直接来自刺激情境,在刺激情境和情绪之间,还有着重要的步骤——个体对刺激情境的认知和评估。
对刺激情景的评估和认知影响着情绪这种把情绪与认知相联系的理论称为情绪的认知理论。情绪的认知理论除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还有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以及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事物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才能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37页)
情绪的认知理论强调了认知对情绪的重要作用。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同样是对艾滋病毒携带着,李老师能很坦然真诚地与对方握手言谈,不恐不惧不担心,而很多人对握手这种看似简单的动作也会心生恐惧,避之唯恐不及。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与认知有着直接的关系。之所以会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握手心存恐惧,一个主要原因是对艾滋病毒的无知,只知它的可怕,却并不了解它的传染途径。由此可知,有些时候恐惧源于无知。
情绪的认知理论强调了认知对情绪的影响,那情绪和行为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是情绪引发了行动的产生吗?
我们不是因为悲伤而哭泣,而是因为哭泣而悲伤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n James,1842-1910)根据情绪发生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他说:“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粹是身体的。”又说:“人们的常识认为,先产生某种情绪,之后才有机体的变化和行为的产生,但我的主张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在詹姆斯看来,悲伤乃有哭泣而起,愤怒乃由打斗而起,恐惧乃由战栗而来,高兴乃有发笑而生。(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32页)
“我们不是因为悲伤而哭泣,而是因为哭泣而悲伤。”詹姆斯的这种由行为引发情绪的学说对我们也很有指导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行动来调整我们的情绪。当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如果只是天天无精打采的坐着,或不停地唉声叹气,只会令我们一直沉浸于这种不良情绪中,而当我们舒展眉头、挺胸抬头去行动,会尽快的走出不良情绪。
人的心理过程由知、情、意三部分组成。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情感过程包括爱、恨、喜、怒、哀、乐、悲、恐、惊等;意志过程包括毅力、意志力等。
从情绪的各种学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知、情、意三者密不可分。认知问题会导致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行为问题也会导致情绪问题,同样,情绪问题也会导致认知问题和行为问题。
知、情、意密不可分,认知和行为都影响着情绪《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公开课》中引用的两句话,对认知和行为对情绪的影响从另一角度进行了说明,与心理学中的情绪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不同思想而言,世界既是天堂又是地狱。”(爱默生)
“有时你的欢乐是微笑的源泉,也有很多时候你的微笑也可以成为欢乐的源泉。”(一行禅师)
了解到认知和行为对情绪的影响,面对不良情绪时,不是去压抑情绪,不是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不是逃避刺激情景,而要学会从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着手调整情绪。
认识情绪,改变认知,付诸行动,让我们的心理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