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徒诗人杜甫及其诗歌和病与酒之关系 - 草稿
序诗
儒教徒诗人杜甫及其诗歌和病与酒之关系 - 草稿怀杜子美
魂归来兮,白首搔头的诗翁
魂归去兮,麻鞋布衣的儒生
入门便是满耳的嚎啕,眼泪干涸成道道兵车的辙痕
出门依旧是没有鸡鸣的荒原
千村凋敝,万马无喑
何处是稻米流脂的小邑
何处是道无豺狼的盛唐
长安到奉先,而后凤翔、潼关、秦州、成都
从西到东,自北向南
你的胡子一寸寸滋长
酒量越发难抑
不知你可曾回想起和八仙痛饮狂歌的开元
拿贺老头的金龟下酒
然后醉卧高眠
捉月而去的青莲常常出现在你干瘪的梦里
惹得你在雨脚如麻的夜里失眠
您总是愁,总是恨,总是闷
把十年的酸辛摇成羌村的一杯浊酒
喝进那个患有肠胃炎的
儒生的
身体
导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最好的老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般的孤独里。
——海德格尔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杜甫《赠卫八处士》
一、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清代诗人赵翼在《论诗》中写道,
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本没有夸赞李杜的意思,甚至认为他们的文章已经像过期的蔬菜水果一样,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他更愿意看到的场面。然而,李杜文章毕竟光芒炽热,这是赵翼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提起唐诗,必言盛唐;提起盛唐,必言李杜。这似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可是如果不遵循这条无形的文学规则,就如到埃及不看金字塔,到希腊不看帕特农神庙一样,瞬间索然无味。
叔本华提到作家时把作家分为三类,分别以天体系统中的恒星、行星、流星来比喻。流星作家是那种瞬间即逝,引起人们一声惊呼的作家;行星作家更长久一些,影响的范围也更广,但他们的辐射范围往往只是一个时代或局部地域;而恒星作家则关照整个人生,他们的影响可能是全世界的,穿越时间和空间阻隔的。李白和杜甫无疑就属于这第三种作家,他们的诗文至今仍然传递着来自最辉煌时代的温度。
儒教徒诗人杜甫及其诗歌和病与酒之关系 - 草稿李白属于天才型作家,给人的感觉是只要有酒就能写诗。酒就是他的灵感,胃里一装满酒,他的大脑就变得空灵,诗便流到纸上。相比之下,杜甫写诗就要困难得多,他整天如同记者一样用眼睛代替高像素数码相机记录人民的生活,然后熬夜加班整理出墨迹尚湿的诗稿。杜甫是崇拜李白的,这在他的诗文中多次表露出来。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太白二十韵》
李白未必了解杜甫,但杜甫却是李白的知音。他看到了李白的惊世才华,预言他的诗文“流传必绝伦”,最为难得的是他看到了李白的志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梦李白》其一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梦李白》其二
长安到处是“冠盖”,谁看见了那个搔首憔悴的李白?
唯有杜甫。
一个李白并不在意的杜甫。
他与岑夫子、丹丘生,到底谁和李白更熟,可能李白也不关心。但那个“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太白,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杜甫的心。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杜甫没有;“世人皆欲杀”,杜甫没有。
然后,唐代多了两位诗人。
二、写诗的家族传统
杜甫出身于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家族。杜氏家族的传统是“奉儒守官”,到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杜家又添加了新的传统:诗。
如果知道杜审言的身份,这个家族传统也就不会显得令人吃惊。杜审言本来就是一位有名的诗人,年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既然是“文章四友”,文章自然差不到哪去,尤其以五言诗为佳。杜审言最出名的一首诗是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初唐五律第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写诗的家学渊源对于杜甫影响很大,他不仅以“吾祖诗冠古”为荣,还在儿子宗武生日时重申:诗是吾家事。可见,杜甫对于祖父杜审言创立的写诗的家族传统是多么重视。杜审言的排律无形的灌注到杜甫的体内,元稹便称赞杜甫的排律为“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后代评价中杜甫排律的呼声并不高,其五律和七律却是永恒的经典。
杜审言若是知道因为他的家规,中国多了一个诗圣,他或许也会欣然一笑吧。
三、早岁裘马亦轻狂
儒教徒诗人杜甫及其诗歌和病与酒之关系 - 草稿见过杜工部画像的人,估计都会感到一种儒家君子的气质。
温、良、恭、俭、让。
他有着一种稳重、谦和、从容、谨慎的态度。这也许是一种透过画像与杜甫的一次对话,仅仅是一幅画像,我们知道的很有限。
杜甫早年并非是早上看报纸,上午听新闻,晚上聊国情的忧国忧民的青年,因为当时正值开元盛世。年青的杜甫正是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少年,他开始了自己的漫游生活。
漫游是唐代士子文人普遍的一种活动。李白十五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盛世的时代背景下,漫游这种活动往往披着浪漫色彩的外衣。这种漫游活动并非只是游历山川、结交友人,它还有着更功利性的目标:做官。
漫游活动使得文人可以扩大自己的人脉和朋友圈,同时也便于展示和传播自我的才华。科举前或落第的士子往往会结交权贵并将自己的诗文献上以自我宣传,扩大自己的名气和影响力,为自己的仕途铺平道路。在科举、军功、举荐这三条路中,士子往往希望走第三条道路,以便鱼跃龙门,声价十倍。
正是因为如此,杜甫才踏上了漫游的道路。这对于他的一生无疑是宝贵的生命体验。
杜甫在二十岁(公元七三一年)到二十九岁(公元七四〇年)的十年时间内进行过两次远距离的漫游,一次是吴越,一次是齐赵。
吴越是在苏浙一带,齐赵则在山西、河北、山东一带,可以说杜甫已经游历了半个中国。漫游始于杜甫弱冠之年,也是人最具青春意气的年纪。盛唐,这个黄金时代深刻地震撼着这个还未走上诗坛的年轻诗人。他在若干年后,才写下《忆昔》怀念那个辉煌的时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忆昔》
仓中粮常满,屋地人不空。这才是盛世。人民富裕兴盛的时代才是真正的盛世。
开元盛世始于公元713年,止于公元741年。杜甫的十年漫游(公元731年-公元740年)正值唐王朝的顶峰。裘马轻狂的杜甫被时代的热情所感染,抱着满腔的热血,想要奉献给这个时代。
在盛世而不积极入世,这是儒家所摒弃的。
吴越齐赵的漫游打开了年轻诗人的视野和心胸,也坚定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鸿志。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正是这样自信轻狂的儒生,才能写出《望岳》这样气势磅礴的五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中气象正是一种睥睨天地、俯瞰万物的气魄,与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有着同样的气魄。
《望岳》共有三首,分别写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尤以写泰山为佳。可能这和孔夫子还有着一种精神上的血缘关系。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登上泰山的杜甫,正是因为追慕千年前仲尼的风采,才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句,让泰山和“杜甫”这个名字仅仅绑在一条历史的线上。
四、乾坤岂是一腐儒
杜甫的热情很快便被浇得只剩下爝火残灰,更准确的说,是被一潭死水淹得没有一丝自由呼吸的空间。
公元七三五年,杜甫二十四岁,第一次高考落榜。录取率低是一个原因,报考的两三千名士子,只录取前二十七名,录取率不及百分之一。这次落榜对于漫游正兴致勃勃的杜甫倒不是很大的打击,他还有着“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的自信。然而,他这种自信并没有持续多久。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结果杜甫仍是落榜。落榜的并不只是杜甫一个,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这是宰相李林甫自编自导的一出“野无遗贤”的话剧。
“野无遗贤”出自《尚书·大禹谟》:“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本指人尽其才,民间没有多余人才。李林甫却因为嫉贤妒能,而让一大批优秀人才埋没在庙堂之外。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长安,原本是一块等待杜甫开垦的人生处女地。此刻,却成为一座围城,紧紧地把他封锁在里面。
于是,那个高歌“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的杜甫,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自信“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的杜甫,不禁沉重的叹息一句: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如果唐代有标点,杜甫这句诗的末尾,绝对会有一个重重的惊叹号!
儒冠多误身,这是一个寒窗攻读儒经多年的儒生的一声悲叹,一声无奈的叹息。
杜甫没料到的这才仅仅是开始。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预献三《大礼赋》,获得唐玄宗赏识,得到“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却因主试者为李林甫而无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河西尉,后改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器,管理门钥)。
同年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幼子饿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
天宝十五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西逃。
天宝十五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八月杜甫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冒险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
乾元元年(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乾元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写下 “三吏”和“三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立秋后,放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几经辗转到了成都,居于浣花溪畔草堂。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大困。
大历五年冬,杜甫逝于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时年五十九岁。
一生的磨难误了杜甫,也成就了杜甫。那个一心辅助明君的杜甫误了,一个心忧苍生、民胞物与的杜甫成了。
没有一颗关心生民冷暖的心,绣像挂在凌烟阁也会凋了颜色。拥有一颗关心百姓的心,尸骨会为磷火也依旧会在千年之后散发光热。
五、鲜为人知的杜甫
提起杜甫我们大家好像都很熟悉,中国人没有几个不认识杜甫的。即使是不识字的匠人农民,也能吟出杜甫的诗句。宋代词人柳永的词很出名,“凡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中国不知道柳永的人很多,不知道杜甫的却是寥若晨星。
在中国不知道杜甫,是一种文化的耻辱。
然而,越是熟悉的人我们其实越是陌生。大多数人知道杜甫是诗人,生在唐代,会写律诗。接下来少部分人知道他的生平,会背诵他的名作。然后,大家知道的就很少了,就抛给杜甫研究专家了。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杜甫只是一个文学的轮廓,或是前人笔下的杜甫,他是二维的,静止的,没有血液和筋骨的。这并不是真正的杜甫。因为我们只把他当做文学的作者,而不是文学中的人。
我们心中的杜甫,是带着诗圣光环的。其实,杜甫活着的时候,诗歌名气并不大,比其王维、孟浩然、李白、高适、王昌龄等人,可以说是小作家见到偶像级大师。杜甫自己无疑就是李白的一个铁杆粉丝,一生只见过两面,便写下《春日忆李白》、《梦李白》、《赠李白》、《寄李太白二十韵》一而再再而三的回忆李白。
杜甫在当时不大出名,粉丝绝对比不过王之涣等诗人。但杜甫却建构起一个自己的诗歌世界,包罗民生万象,心系千万生民,最终和李白一起,成为唐诗的双子星座。
按理说,从小读书的杜甫应该是明礼知教的乖学生,可是看到他自己笔下的童年,却是天真无赖的顽童。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百忧集行》
日能上树千回,杜先生真是好体力!
具有活泼好动天性的小杜甫自然不会整天闷在家里读《诗经》、《论语》,他喜欢看剑器舞。这种剑舞受到当时西域音乐和舞蹈的影响,和胡舞的一支浑脱舞结合,叫作剑器浑脱。开元初年,教坊舞女中精于剑器浑脱舞的,首推公孙大娘。
杜甫六岁时看过一次公孙大娘的表演,直到五十年后在夔州耳聋多病之时回忆起童年的这段经历仍然历历在目。公孙大娘的表演在年少杜甫的眼中,是充满魔力的。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舞若雷霆,旋如疾风。日落、龙翔、雷霆、江海,舞者创造出一个惊心动魄的世界,也让杜甫看到女性身上除了温柔服顺的柔美,还有一种带着野性和生命力的健美。这是年少的杜甫首次被艺术的魅力所折服,为女性身体所展现出的野性的生命力所震撼。
这样的杜甫,才不会沦为一个不懂幽默、不懂生活的腐儒。懂得生命的情趣才能够成为一个具有普世关怀的伟大诗人。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的英译名便是“The Gay Genius”,便是“有天才的快活的家伙”的意思。“ Gay”是快乐的、活泼的家伙,包含着生活的情趣。没有情趣和生命体验的家伙,怎么能写出别人爱看的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