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阁更文800字点赞人民广场

古文观止 || 曹刿论战(二)

2023-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碧彧

古语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在古代,公认的战争应该是以多欺少,才有胜算;但,仍然有极少数能够以弱胜强的传奇,就如《曹刿论战》中的长勺之战。

自周平王动迁洛邑起,历史就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

齐鲁两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两国相互毗邻,又因特定的历史背景让两国仇怨越积越深,矛盾不断激化,两国兵戎相见这是历史的必然。

昨天我们说过,齐鲁两国曾两次交手,但均以鲁国惨败而告终。

但这次的齐鲁长勺之战却不同,鲁国居然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扳回一局,而这场战役之所以能够取胜,曹刿功不可没。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春秋时侯,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可以说,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见到鲁庄公后什么也没说,开口就问了三个字“何以战?”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您凭什么打仗?”这言辞不可谓不犀利哈,意思就是说,你有啥资本敢于对抗强大的齐国,你先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吧。

若是天时地利人和哪样都不占咱就别硬抗,干脆服软投降得了。

鲁庄公说:“我为人很慷慨,吃穿用这些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从不敢独享,一定要分给别人。

曹刿听闻便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更没人为你卖命。”

鲁庄公又说:“我祭祀神灵很用心,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

鲁庄公继续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听到这句话,曹刿才说:“这倒是尽了君主的本职,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曹刿与鲁庄公对话的中心思想,与之前我们学习的那篇《季梁谏追楚师》中季梁对随侯所说那番话的思想似有异曲同工之效哈。

这段对话反应出曹刿对鲁庄公的试探和考察,最终,曹刿对鲁庄公处理政务勉强满意,才说“可以一战”,其中暗藏了“取信于民”的思想。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二人沟通完毕,鲁庄公便带上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奔赴长勺和齐军作战。

两军对垒,双方布好阵势,鲁庄公立马就想擂鼓出击,打算“先发制人”一举破敌。

但曹刿制止了鲁庄公,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鲁庄公采纳了曹刿建议,按兵不动。

一直等到齐军第三次击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军了。”就这样,鲁军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齐军溃败,落荒而逃。

这仗打得,听起来似乎很简单,曹刿只是等了三通鼓后,才击鼓进军,然后就赢了 。这也是“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齐军前两次击鼓,都没有进军,非要等鲁国击鼓,才进军呢?

因为,春秋早期,战争是讲究礼节的,当时的交战双方会约好时间、地点,摆好阵型,然后同击鼓,战车对冲,被冲垮的一方认输,战争便结束。

那时的战争,是以打服对方为目的,一不歼灭对方为目标。

那时候,敌我双方会制定一些战争规则,如“不鼓不成列”,就是不攻打没有列好阵的敌人。

再比如“不重伤,不逐北”,就是不让同一个人重复受伤,如果对方已经受伤,就不能再打了。打败了对方,就见好就收,不能揪住不放。

由此可见,双方的交战应算是君子之战。

而曹刿对这次胜利,其实是一种“出奇制胜”,也就是打破了常规,才取得了胜利。

然后,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他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然后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综上所述,鲁国能够战胜强齐的重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一是鲁国经过几次战败后,面对强齐的威胁,采取了“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人和”因素。

二是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三是鲁国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四是鲁国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认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者是“天时”因素。

总而言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而人和事最关键的因素。

文章读完了,最后还要唠叨几句。虽然曹刿出奇招让鲁国取胜,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曹刿参与的这场长勺之战是战争的一个分水岭。

在此之前,打仗是不使用计谋的,但这场战争之后,伴随着整个东周的礼崩乐坏,战争开始慢慢地不按规矩出牌,而是怎么赢怎来,也就是越来越多的使用“诡谋”了。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