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

妈妈驾车两个小时,带孩子爬山爬树

2024-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月亮边的星星

          一位热衷带孩子爬山爬树的妈妈

      一位家里有两个小孩的妈妈向瑞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愁心事:附近哪里有适合孩子爬的山?哪里有适合孩子爬的树?三年来,她带着孩子爬遍了周围大大小小的山,有的山甚至爬过几次。

      哥哥三岁时候,妈妈开始带着他到户外去运动,在运动中改善孩子的身体素质,并寻找到了适合孩子的一条最简洁的运动:爬山爬树。后来,妹妹出生了,也和哥哥一起,加入了户外爬山活动中。

        爬山爬树让孩子身体变好了,腿部有劲了,手变得有力了,脑子也变得灵活了。附近的山爬遍了,就在网上搜索,寻找哪里有适合的山,有时驾车两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一所家长誓死捍卫的学校

      无独有偶,前几天瑞老师看到李镇西老师在参观北京日日新学校以后写的一篇文章《一所家长誓死捍卫的学校》———

      下课铃响了,孩子们便一窝蜂跑出教室,有的互相追逐打闹,有的独自荡秋千,有的干脆就在坑里打滚。我没看到任何人去提醒他们“注意安全”,更没有人制止孩子们的“野蛮行为”。甚至看到几个爬树爬得很高的小朋友,老师也没有走上前去提醒要注意安全。

      几个女孩奔跑的身影把我的目光吸引到了不远处的几棵树。只见其中一个女孩非常利索地攀到了树上,很悠闲地跨在枝杈上,距离地面大概有两三米高的样子;另一个女孩马上紧随其后爬了上去,然后是两个、三个……很快,这一棵树上便站着、跨着或倚着一群皮肤黝黑的小孩子——而且都是女孩子。

      我乐了,对冬青说:“看,满树都长满了孩子!”

      这是一所多么有意思的学校!学校里有专门给孩子爬树的时间和空间。

              运动,孩子健康成长的法宝

      瑞老师一直信奉一个道理:运动改善身体素质,运动改变大脑,运动减少抑郁。

      攀爬,是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技能之一。孩子攀爬,锻炼了脚力,也锻炼了手指手腕力量,而书写能力需要这方面的力量。在攀爬中,孩子注意力格外集中,所有的感觉器官都会打开。特别在爬树中,用手触碰到树皮的肌理,聆听微风拂过树叶的轻鸣,产生从未有过的感官体验。

        爬山,为很多人接受,而爬树未必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打开搜索,发现“爬树”早已成为“别人家的体育课”,甚至走进了大学。早在2012年7月20日,厦门大学微博协会发布微博称,厦大将开设爬树课。在这门课上,可以学习如何安全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甚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在一些中小学校,家校达成共识,接受这一近乎原始的体育课。

                能给孩子攀爬的机会吗

      面对这项看起来“有一点野蛮”的运动,有人困惑:是否安全?到哪里找适合攀爬的树木?

      这些年来,原本热热闹闹的学校变得越来越安静,孩子越来越规矩。出于安全的考虑,学校减少学生活动机会。稍有枝繁叶茂的树木,就标有“禁止攀爬”的标志。有的学校虽有天然山坡,却冷冷清清,学生都圈在教室里。一些稍有难度的项目因为安全等原因,逐渐淡出体育课。可以想象,“爬树课”之类,要进入学校,难上加难。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一天24小时看到的都是密密麻麻的建筑物。在家里,不管是写作业、看电脑或看电视,视线都是短的,在学校里也没多少机会在操场上奔跑或躺在草坪上看云。很多研究表明,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情绪和认知发展产生了障碍。

            多让孩子汲取大自然的营养

        热衷带孩子爬山爬树的妈妈深有感触地说:“大地最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营养,带来灵气。”

      多年以前,瑞老师一直坚持一个理念:教育是为孩子成为社会人作准备。随着社会的发展,瑞老师认识到这一教育理念所带来的后果。社会是有功利性的。一味强调教育是为孩子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作准备,势必强化了教育的功利性。应试、应考占据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全部,孩子的身心健康、生命的自然天性被忽视、忽略。孩子在内卷的道路上抑郁、迷茫。

        瑞老师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是让孩子的生命更美好。生命美好,是建立在儿童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和谐共存的基础上。多带孩子到大自然走走,汲取大地的营养。家长要以身示范,培养自己的健康兴趣,主动亲近自然。学校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孩子有时间亲近自然。社会要创设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氛围,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春暖花开季,正是户外活动时。让孩子亲近土地,真实的触摸,真正的闻到、看到、听到真实的大自然,在田野里奔跑,在草地上打滚,在树林里攀爬,在山坡上跳跃。流下汗水,放开嗓门,你会感觉到生命真的如此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