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本”
大一的时候,有一门计算机课,我记不得叫什么名字了。这个课要去较远的一栋教学楼,加之老师不点到,所以逃课、早退的人都很多。
有一次,我坐在后排——大一的时候,不管什么课我都喜欢坐后排,要么是座位的最后一排,要么是学生中的最后一排——,记不清是怎么回事,我就和一个在社团里认识的姑娘约好下节课逃课。这个计算机课是这样安排的:前两节课是理论课,老师在讲台上对牛弹琴似的;后面两节是上机课,由于我很少上机,所以上机要干嘛我也不知道。我和这位女生约好,上机课逃掉,去另外一栋教学楼蹭课。
这位女生的头发极长,末梢都到达她的小腿肚了,而她本人,身高在168左右。她的及小腿肚之长发的可选发型,几乎就只有两种:单马尾和双马尾。好像那天她束了单马尾,光是这一头长发,就不可避免地大大提高了别人对她的关注度。也正因为如此,理论课下课,大家一起拥挤着出理论课教室去上机课教室时,计算机老师竟然跟她搭话了。我在一旁担忧:要是老师打算和她一直聊头发,那我们还怎么翘课?
下楼梯的时候,我和她故意放慢脚步,等老师右转进入二楼天桥时,我俩径直下到一楼,顺利闪人。
我那时很羞涩——此时亦然——,而且还逃避人群和目光,留了到鼻尖的长头发——此时不是,早已剪短了很多——,我只记得,在余下的差不多一个半小时里,我都处在紧张状态,不知所言,也不知要找点什么话题。
到达主教(教学主楼的简称)后,我们上二楼,稍微纠结一下,然后进了一间教室。
过于巧合即可视为缘分。后来我发现,当初去蹭课的那个教室的老师,就是大一下学期我的个性选修课——社会学概论的老师。
我和她进了教室以后,在后排坐下。前面讲台上的话多且活泼且幽默矮个子男老师,正在提到一堆高端人物及其著作等等之类,我一个都不认识,一本都没读过。
我和单马尾有一句没一句地小声说话,而且还互相交换了作品阅读。说是作品,其实就是精力旺盛的时候东扯西扯写出来的垃圾、当然这是在说我。至于她的千字短文,我不做评价。
就这样熬过了两节课,下课的时候我等该班的同学都走了,才鼓起勇气跑到讲台的电脑课桌前,问这位口若悬河、其貌不扬、听起来读书无数的老师:阅读方式怎样最好?是按照作者,比如,选定村上春树,于是就把他的作品全部读完。或者,按照派别,意识流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一次性读完?
然而这位老师的回答很简单:什么也别管,别管什么作家什么派别,到手的书,哪怕是专业书籍,只要你感兴趣,就尽管去读。啥也别想,先门头读个两百本,到时候你就知道该怎么读书了。
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因为如果我在阅读方式上纠结来纠结去,只会浪费时间,到头来什么都没读到。所以我就按照矮个子老师的建议————到了今天,此时此刻,我……依然是仅仅只读了几十本书,同时心中惨淡地知道我几乎一无所获。没有获得什么新思想新观点,也没有受到什么高明的启发。也就是说,两年来,我读了的这几十本书——竟然两年连两百本书都读不完——对我没有一丝一毫的帮助。不禁觉得,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几近竹篮打水。当然了,有人会说:读书不是一件功利的事,它培养一个人的气质,增长见闻,拓宽视野等等。可悲又可怕的是,无论从功利角度还是自我娱乐精神享受的角度,这两年的阅读给我的感受就是:一无所获,一切未变。
我不要什么淡然的心态,也不去考虑什么功利不功利,我唯一想要的是:一定要读出点名堂来。
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我是摇摆不定的。有时候三月两月难得好好读一本书,有时候一天就要读一本——尽管这种时候很少。
一个人之所以摇摆不定,一是由于阅历限制,二是价值衡量不够清晰、稳定。
阅历这方面,只好尽全力去体验不同的生活和生活方式。价值衡量呢,则需要不断学习、汲取各种各样的观点,换句话说,就是要多读书——好书坏书都要读,最重要是读你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