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意

天人合一

2020-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诗之源

"天人合一" 解1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基本问题,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焦点,同时也是中国哲学与诗学之间所构成的内在联系的基本特性。“天人合一”的含义究竟如何呢?学界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可谓是众说纷纭,目前尚无定论。分歧的焦点在于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的“天”,再一个是“天”与“人”究竟是如何“合一”的。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冯友兰先生认为主要有五种含义。第一种是“物质之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苍苍者与地相对的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空。 第二种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指宗教中所说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第三种是“命运之天”,就是指旧社会中所谓运气。第四种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家所谓自然。第五种是“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指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虚构的宇宙的道德法则。(1) 这五种含义中最基本的不外乎两个方面:自然方面的“天”和精神领域的“天”。前者是基础,对后者起决定作用,但是后者(精神领域的“天”)一旦生成又可对前者进行意义建构,使自然的无生命无情感的“天”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里的“天”实际上就是“人”,是“人”的一种外在化或对象化形式

再关于“天”与“人”究竟是如何“合一”的。对此,张岱年先生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哲学中所谓天人合一,有二意谓:一天人本来合一,二天人应归合一”。“关于天人本来合一,有二说:一天人相通,二天人相类。所谓天人相通,如解析之,其意义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意义,是认为天和人不是相对待之二物,而乃一息息相通之整体,其间实无判隔。第二层意义,是认为天是人伦道德之本原,人伦道德原出於天。在今观之,在天为根本的,自一意义言,亦是在人为根本的,因人为自然中之一物。然自另一意义言,所谓人性,常指人之所以异於非人者,即人与他类物不同者;而人与他物相同的,虽为根本,亦不含於所谓人性之中。以此义言,人固以自然为根本,而人性乃是后起之特殊的性质,非即是普遍的天道。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表面上似将天道说为人性,而实际乃是将人性说为天道,即将人伦义理说为宇宙之主宰原则。这就陷于拟人的错误。”“天人相类之意义,亦可析为两方面。一,天人形体相类,此实附会之谈。二,天人性质相类,此义与天人相同论之天道人性为一之说相似,实际上亦是将人伦道德说为天道。”(2)张先生这里的分析是很具合理性的,也是很精彩的。简单地说就是:天“合”向人或人“合”向天两种方式。由此看来,“天人合一”是一个十分麻烦的问题,在此我们不可能深究。只好从最普通的意义上去理解和把握。我们认为,“天”、“人”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就相当于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或意识与存在等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言,就类似于个体与群体、感性与理性或私欲与公德等之间的关系。进而言之,“天人合一”在这里就被界限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等的和谐统一关系,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种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过程中的特殊精神境界或状态。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

儒家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禅宗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道家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 解2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老子和庄子都曾倡导过“天人合一”的理念,那什么才是天人合一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天人合一,即天地人规律作用合一。老子解得很明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效仿之意。"自然"即自然规律。天人合一就是天与人之间是对立统一全息的关系,对立而生,统一而化,全息而反(返),异中有同,同中存异,异中有通,通中合一,的生化反规律即所谓圆运动,有如环无端,终而复始,余而复会,

三种圆运动方式(形式),一者气也,水也,火也,道之为物者,格物致知也,一水流通,二火相通,五类互通,六气圆通,天生于人,是无生有化,人生于天,是生无化有,天人相生是无不生,有亦化,其天大无外,其人小无内,大小无极,浑束于一,一者道也,道者人气水火土木之物类也。

所以在老子看来,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不要去破坏自然生态,天也是有脾气的,发起来人类也难受,老祖宗早就告诫子孙后辈不要破坏大自然,且有人就是不听,后果严重吧。什么是自然?自然自然有其规律!但自然规律不是自然本身。自然本身是自然而然,是自己存在的自立体,自立体是不会消亡地,科学证实,人所见皆可消亡,非自立体矣!把自然释为自然规律,误!为皮非真也!

按照庄子的说法,天人合一是一种状态,也就是一种虚无,被动的理解是顺应自然,喜怒哀乐,天地四时,春夏秋冬,冷暖交替,春生冬死,万物规律,有死有生,世之常情,实际上天人合一是一种练功状态,动到极致归于静,心中无物万事空,即得道,意即真正了解了自然法则。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庄生梦蝶就是例证。所以从包容万物的胸怀。

那句最著名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句话的最直接意思是: 天很坚强劲健,人应该像他一样坚强。就是人要学大地一样宽厚,仁爱,有包容万物之胸怀,厚德载物,孕育万物。

从中医来看,天地人一体,阴阳和平衡,文通一点天地人,化为五谷精微生,脾升胃降,肾主纳气,心阳充足不生疾病,贪食寒凉,外热内寒,贪食油腻,脂肪堆积,气滞血淤,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吸收利用,才能变成营养,复古洋奴西化,最终都要被勤劳勇敢,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打败,人生一是环境决定性格天赋论,二是世界上所有物体都是运动变化发展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的唯物辨证法。

通俗一点来说天人合一,就是天下的人都合合气气的,像一家人一个人一样,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竞界,简单说,就是一个理字。天理符合人理,人理符合理。就叫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解3:天人合一是一个修行状态

首先需要明白一个概念,天人合一是修行的时候,一个实修实证的状态。

现代人认为或者理解的天人合一,主要是在自然的层面,比如到一个风景迷人的地方,心旷神怡,感觉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这种认识也对,宇宙本来就没有对错,认识与理解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观念。

天人如何合一

站在人道的立场,应该是人天合一,而不是天人合一。

人与天,本来就在同一个宇宙里面,原本就是合一的,那有何必有此说法?

1、用老祖宗的话解释人天合一:

明心见性。这是佛教的用语。明心,心乃神住之所,见性,性乃先天真我。

炼神还虚。这是道教的用语。炼神,神乃身中之主,还虚,虚乃原始之道。

无论佛教还是道教,上述的揭语,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意思是:将原本的我找到,与宇宙融为一体。

因此,这叫什么?这叫殊途同归,叫条条道路通罗马,叫万法归一。

2、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人天合一:

人所在的三维时间场能量密度,要远远的比天所在的高维度时间能量场密度要低得多,简直要差N个数量级。只有将人体自身的时间能量场密度接近于高维度的时间能量场密度,才能达到人天合一。

由此看出,科学与老祖宗早就已经告诉我们的话,没有一丝丝的矛盾。只不过,我们今天科学的认识,要远远落后于几千年前的老祖宗通过身体内求的方法,得到的结论。

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只有通过修行,也就是实修实证,才能真正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世界上所有的教派,都有自己修行的方法,拿佛教举例,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叫三摩地,也叫无上正真。

也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才能够叫做通达宇宙。

这个时候,才叫明白。明白这两个字,没有那么简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