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少有人走的路小说的各种小说

你的人生是否被信念绑架了?

2016-08-03  本文已影响109人  天使在线幸福家庭

在讲信念系统之前先给大家分享两个故事。

被栓的大象

曾经有位哲学家到印度去旅游考察,他突然很好奇,在印度有很多的大象,每天晚上大象被养象的人带回家的时候,就被一根很细的绳子拴在脖子上,然后被扣在一个树桩上。这大象也不会跑,无论碰到什么情况大象都不会跑。

这位哲学家因此非常好奇,他说:“为什么大象从来不会跑呢?就这么一根细细的绳子就可以把它拴住吗?”

然后他就问养象的人,养象的人告诉他这个秘密:在每个小象出生时,都会用一根很粗很粗的绳子套在小象的脖子上,小象如果跑就会勒得很紧,然后会很痛,就这样一次次地勒,一次次地紧,一次次地痛,象在长大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永远没办法挣脱这个绳子。

所以当它长大以后,一根很细的绳子就可以把它拴在一根树桩上。曾经有一个大象因为拴在树桩上,山谷里面突发洪水,那个大象就在里面淹死了,它居然没有力量去挣脱那根细细的绳子,这就是大象,一个那么庞大的大象,居然没有力量去挣脱一根细细的绳子。

战俘之死

在二战时,很多德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些不人道的心理实验。有一次,他们抓住一个战俘,让他去观察其它人是怎么被处死的,他们用刀片划开被处死人的动脉,让他的血流光,直至死亡。他们对战俘说:“你也会用这种方法被行刑处死。”

有一天,他们把那个人蒙上眼睛带到一个房间里,用一个很细的冰块在他的胳膊上轻轻地划了一下,然后就把那人绑在一边,旁边播放着滴答滴答滴水的声音。其它人都离开了,过了一段时间,再回到那个房间,发现战俘已经死掉了。

他们根本没有划破他的动脉,就是让他听滴水的声音,他以为自己的血流尽了,然后自己就死掉了。

上面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信念会对我们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信念如何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们的信念又称为我们的观点,我们的思想、价值观、规条,这都是我们的信念。著名的韦氏字典这样解释“信念系统”:它是人为了自己的行为举止生活或者排序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指南或准则。

信念,是人认为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或者说事情就是这样的一个主观判断,是我们维持这个世界运作下去的法则。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信念,我们就没办法在这个世界上存活。

这些信念观点是支持我们是否行动的理由。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或者不做一件事情,都是靠信念来支撑,所以信念对我们拥有的人来说是绝对正确的真理。

怎样知道信念的存在?

一个人从出生到现在拥有无数的信念,很多的信念一直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我们平时都不知道他的存在。什么人什么时候才会知道我有哪些信念呢?

一般在两种情况下觉察到自己信念的存在。

第一,当我的信念在人与人的交往的时候被冒犯到的时候,我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信念的存在。比如,一个朋友跟我聊天,在聊天的时候我就跟他说:这段时间我很不开心,因为我的孩子对我不太孝顺,这样说,这个朋友他会理解。如果用另外一种方式说:这段时间我不太开心,因为我的太太对我不太孝顺。这个朋友听到后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一定会想:你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啊?孩子孝顺你是应该的,你太太为什么要孝顺你啊?只有子女孝顺父母啊,没听说过妻子要孝顺丈夫的,这个时候他的信念就会出来了:哦,原来我有一个信念是孩子是要孝顺父母的,同时妻子是不需要孝顺丈夫的或者丈夫不需要孝顺妻子的。这时你就会发生信念。

同时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时候也是这样子,比如说有人喜欢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这是他的一个信念,另外一个人喜欢很随意的,很轻松的,把东西随便地放,这时候两人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因为两个人观点不一样,一个认为随意一点的好,另外一个就认为整洁干净,这时你的信念就会体现出来。

第二,一个人在自我反省的时候,也会觉察到他的信念的存在。当我们清净地跟自己的内在在一起的时候,就会留意到自己呼吸,冥想、静心、练瑜珈,跟自我在一起时,自我反省时,人就会留意到自己的信念,这就是禅观,或者说是行禅、静坐、禅修,这就是我们说的如何发现信念的存在。

信念的特性是什么?

时代性

比如说六十年代的人他们的观点和七十年代时候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六十年代的人讲究艰苦奋斗,而七十年代的人,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的艰苦,但知道要自力更生,要靠自己。当然八十年代的和九十年代的人,关于人生价值观与六七十年代又不一样了,这就是我们说的代沟,也会产生冲突。

地域性

信念有地域性的,北方人的价值观和南方人的可能不太一样,一个人信念加上他外在处事的态度,就是所谓我们说的性格。北方人是比较豪放的,南方人是比较精明、聪慧的,所以说人的信念是有地域性的。

时代性与地域性结合在一起就会造成很多的冲突,这就是有些电视特别火的原因,比如说 《婆婆来了》 《我的野蛮婆婆》,这是典型的时代性与地域性连在一起的冲突。时代性,上一代和下一代人,媳妇和婆婆一定有冲突;地域性,婆婆是乡下的,媳妇是城里的,是知识分子、白领,这样子和乡下的婆婆,就会造成冲突,其实就是观点和信念的冲突而已,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电视剧特别吸引人的原因。

家庭性

我们的观点,我们的信念,基本上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小时候家庭的成长环境,或者说是父母对我们的灌输。

变化性

我们的信念一般情况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都是发展变化的,小时候,我们认为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但长大后,又是那样的。小时候,都认为男人都是好的;长大后,因为自己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受到了伤害,就会认为没有一个男人是好东西,这就是发生了一个变化。

信念的变化会出现两个方面,一个是变得更好,另一个是变得不好,或者说变得更加的负面,这都会对人生产生影响。人生的快乐、成功与否,都是由我们的信念决定的,因为一个人的信念会决定他的行为,我认为男人都不是好的,那样我就会离男人很远,对男人产生防备心理,行为就会决定我们的结果,我们人生的结果就会不那么地快乐、幸福,所以说在这里邀请大家记住一句话:我的信念决定我的行为,我的行为决定我的人生状态,或者说是我的人生结果。

信念是哪里来的?

一个人的信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四个方面。

第一,来自于他成长过程中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小时候下河游泳被水呛过一次,然后我就会形成一个观点:如果不会游泳就不能下水,下水就会被水呛到。如果我不小心碰到火,这时候就会知道火会烫伤人,就会形成一个观点:我不能碰火,不能玩火。这样亲身经历的事情会让我们获得一些观点。

第二,观察他人身上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形成一些观点。看到一个同学上课的时候被罚站了,这样我们就会形成一个观点,上课调皮或者不用心听课是不好的,是会受到处罚的,这在哲学或者心理学上讲叫现象学。这个经验只有来自身边的人才有效,如果是非洲的人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你听说了,也不会对你产生多大的影响或者改变。

第三,来自于我们的家庭的家庭规条。我们的父母在养育我们的过程当中会给我们观点或者信念。比如:人一定要勤奋,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见到长辈要打招呼,晚上九点钟之前女孩子一定要回家,我们不能拿别人的东西,不能撒谎……

第四,我们个人的反思和总结。当我们成年以后,我们有了逻辑思考的能力,我们会有很多的反思、总结,然后会形成我们自己的一些新的信念和价值观。我到了一个单位,单位里有一位同事,我经常会对他很友好,然后他经常不领我的情。我经常请他吃饭,但是他从来没请过我。这时我开始思考、总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哦,这个月我被提拔了,他在嫉妒我。然后就会得出这样一个信念:他不领我的情,是因为他嫉妒我。所以说你就会得出这样一个信念,他在嫉妒我,或者这样一个观念,他在嫉妒我了。这样以后,我就会按照这样的信念去和他相处。所以我们的信念是在不断地在变化当中。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信念。但是有时,我们在修正的过程中,会给自己带来很多新的的困扰。

信念本来是一个工具,和其他的人生工具一样,是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快乐的人生。如果我们把某件工具,把信念放在比人生更高的位置上,我们就会牺牲人的成功和快乐去坚持自己的一个信念,这样会付出非常大的代价。

家庭规条在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当中会产生哪些负面的影响?

我是对的

太太:你应该每天洗澡,干净才算是讲卫生!

先生:没必要天天洗,这大冬天的,每天洗澡既浪费水,又有可能被冻感冒,又要花钱。

太太:吃色拉油对孩子身体好!

先生:橄榄油对孩子身体好!

太太:这么多年了你哪一件事听过我的,我看过那么多书我说的就是对的,你那么固执重来不听我的,你如果爱我就应该听我的。

……

太太的结论:你从来就没爱过我。

先生的结论:你从来没考虑我的感受。

在亲密关系中,婚姻的第一杀手:我是对的。

托付心态

太太:我嫁给你了,你就应该养我,为我的幸福负责!

婚姻关系的第二大杀手:托付心态。

我为你好

父母: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在亲子关系中,第一个:我为你好。爸爸妈妈都是以“我为你好”的名义去改变孩子,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我们的观点。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把人生经验给孩子,把许多思想给孩子,如果孩子都按照你说的做了,他的最大成就其实就跟你今天的成就一样。如果给孩子更高的要求,他会想:你没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让我去做。

我要照顾你

父母:你的人生需要我来安排,我来帮你考虑上哪个学校。

父母:我来帮你考虑报哪个兴趣班。

父母:我来帮你考虑穿哪件衣服。

在亲子关系当中,第二个:我要照顾你。一旦有这样的观点之后,孩子就会没有自我,成了一个实现你梦想的工具。

在我们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家庭规条会给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小时候父母给我们立了无数条的规条,父母给我们的规条,或者是为人父母的我们给孩子的规条有的是明的,比如:“你不可以撒谎”,或者“不能跟你的爸爸顶嘴”,“女孩子晚上九点之前要回家”,这些都是明的规条。还有一些暗的规条,比如说,你爸爸是非常喜欢看书的人或喜欢学习的人,这时候你就会受他的影响,觉得看书是非常好的行为,同时会形成一个观点:一个成功的人必须要多看书。

当我们成年之后,这些家庭规条会让我们面对很多的问题或者很多的委屈,比如说我们永远不能迟到,我们永远不能迟到这样的观点会让我们成为非常守时的人,但是为此我们也付出很多的代价,有时候我们生病了,明明不能去上班了,为了这样的规条强硬着自己不能迟到。有时候车子堵车了没办法肯定迟到了,就会内心非常的自责,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够好的人。

绝对化

“绝对化”是什么意思呢?绝对化就是以我们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人、对事都会认为“一定的”“必须的”“应该的”“只有……才”一系列,容易走上极端。作为一个人应该勤俭节约,人应该守时,不能让他人等待,人应该诚实,不应该虚伪,不应该拍马屁……这些信念在成长的过程中帮助我们,但是如果绝对化,也一定会为此付出很多的代价。这些教规它是怎么帮助我活到现在,同时当我坚守这些规条时,我为此又付出了怎样的人生代价?

“绝对化”带来的后果:

第一,我们会强迫自己,强迫自己必须遵守,即使我不想执行的时候也会强制自己执行。当我劳累了不想工作时,会有个规条人:必须努力工作。这样就会强迫自己不顾生活的其他方面。

当有个规条是:人不能浪费。人会在吃得很饱的时候,强迫自己吃完剩下的,宁愿去伤害自己的胃,也不去浪费一点点粮食。有一个女性,她家里有一个规条:女孩子不可以在墙上乱涂乱画。她一直都非常谨慎,从来都不敢乱涂乱画,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当他的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时,她就会非常的愤怒——规条除了强迫自己,还会强迫他人。当我们有诚实这个规条的时候,我们就不允许别人有任何的欺骗和隐瞒。

第二,当我们和别人的观点发生分歧的时候,或者是信念发生分歧的时候,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和他人产生冲突和分歧。

第三,“绝对化”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会自我否定,挫败,觉得我很糟糕。当人们有一个规条却不能实现的时候,就开始了自我否定的旅途,开始用概念化的方式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团糟。

如果自己有“我不能被欺负,我必须反击”这样的规条,但一旦,自己被欺负到了,就开始了自我否定,觉得自我不够好,就非常有挫败感。

你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做第一。但当你没拿到第一的时候,哪怕拿到第二,你也会觉得自己很挫败,开始否定自己,不能看到自己已经做到的另外一些地方。

第四不只否定自己,也会否定他人,看不惯他人。我觉得他人应该真实,应该坦诚,还会觉得别人的价值观没有我的好,别人的思想没有我的深,品味不如我,通过这样的观点来否定他人。

“绝对化”的观点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帮助,让人更好地活下来,变得更加成功,但是我们为此付出了很多代价: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同事之间的冲突,自我的否定,对别人的否定,自己的挫败感等等。

如何才能转化自己的一些规条呢?

办法一

第一步,我们把“应该”这个词改成“可以”,这句话就变成了“我可以永远不顶嘴”;

第二步,改成“我可以有时候顶嘴”;

第三步,改成“我可以顶嘴,当什么样的情况发生的时候”,当我认为我的观点是正确的时候,我认为我的人格受到侮辱的时候,我认为不顶嘴会造成严重后果的时候……

当你松动了你的家庭规条的时候,你就放过了自己,你不会再纠结于这些规条,你让你的规条变得更加的灵活,或者说,他的外延更加的广,一般情况下,我可以不顶嘴,有时候我也可以顶嘴;我可以做一个好人,但有时候我也可以做我自己,不一定要去讨好他人,所以这样会让自己活得更加轻松自在,同时你也会放过他人,同样你可以把他人进行转换。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观点是绝对正确或是绝对错误,观点没有对错好坏,但是我们往往会认为我的是对的,我的是好的。关于如何转化“绝对化”观点的第一个办法是,把“我应该永远”改成“我可以永远”,然后改成“我可以有时候”,然后改成“我可以怎样”。

办法二

第二个更简单的方法是,这个特别适用于发生冲突的时候,当和别人观点发生矛盾的时候,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我的“应该”前面加“我想”两个字,“我想你应该变得勤快”,“我想你应该不要迟到”,“我想你应该勤奋努力”,大家能看到这里面的不同吗?当用“我想”来开头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这原来是我的观点,是我对他的期待,当我用了“我想”的时候,我就会知道,这仅仅是我的一个想法而已,但不一定是真理。

贴标签

关于家庭规条,刚才第一个讲到绝对化,第二个很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贴标签。

我们会给他人或者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当我们喜欢或者受不了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就喜欢在他所做的一些事情上或者给人贴上一个标签。我们看他经常加班,会给他几个标签:他是一个勤奋的人。当然同样你也可以给他贴上另外一个标签:他是一个不顾家的人,她是一个懒惰的人,他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是一个勤奋的人……给他人贴上一个标签,可这些偏偏是我们赋予它的意义。

为什么会给别人贴这样的标签呢?

第一,从心理学上来讲,这就是投射。那个人身上有一个特点,其实我们身上都有这样的特点,所以说你才会对她有那样贴的标签。

举一个简单例子,你不允许自己懒惰,你就不允许孩子懒惰,孩子一旦有一些行为是你不能接受的时候,你就会给他贴上一个标签:他是一个懒惰的人。你所讨厌他人的这个特点,其实就是不接纳自己的那一面。

第二,标准不同。我们每个人对每件事情,看到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孩子考了八十分回来,有的家长会赋予孩子“努力”的标签;有的家长会赋予孩子一个“不努力”的标签。

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标准不一样,同样对别人赋予的意义不一样。

我们每天也会被别人贴上无数次的标签,当别人给自己贴上标签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

第一步,你要觉察,觉察到是他人给你贴了这样一个的标签,要知道是他对你的一个定义或者评判。这只是他内心给你贴的一个标签而已,并不代表你真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是他从你身上做的一些行为,他认为你是一个笨的人,他认为你是一个没用的人,然后他就给你贴了这样的一个标签,随后他就告诉了你,就这么简单。

第二步,学会区分,要区分出投射和认同。如果我们同意了他人的标准,就成为了认同。当我们被人误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区分出来,这是他的一个投射,我不一定要认同他的观点,他的标准和我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萨提亚里面会用三句话来给自己反贴标签。

第一,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我不是一个懒惰的人。

第二,为什么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为什么我不是一个懒惰的人?给自己一个理由,我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床,七点钟就到单位,我每天晚上工作到十点钟甚至十一点钟……

第三,怎样才算是懒惰的人?我觉得每天早上十点钟起床,晚上七点钟就上床的人,才是一个懒惰的人。我不是一个懒惰的人,为什么我不是一个懒惰的人呢?因为我累了就休息,工作也都做完了。只有在工作没有做完,精力有余的情况下,也不去工作,才是一个懒惰的人。这样,你就会把这个标签去掉了。

上面我讲到了家庭规条对一个人的影响,它会“绝对化”,第二个它会“贴标签”。我们大家一定要清楚两个方面,一是家庭规条曾经帮助过我们,让我们变得生活得更好,同时,我们为此也付出了很多的代价。所以我们要做的,如何转化自己的家庭规条或者观点,让自己过得更加地轻松。这才是我们的意义,而不是一味的否定掉那些观点就是全部不好的,没有价值的。

信念如何妨碍我们成长?

第一,它让我们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和伙伴相处的时候,“哎,他还不如我呢!他会有什么好的主意呢?”或者说,“你没有资格来教我”,“你是什么身份,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说话”,有了这样的信念以后,你就不会让自己有所提升。

第二,让我们停留在原地没办法前进,现在我有这样的信念:“现在我已经够好了,我不需要努力了”。

第三,减少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不应该那样冒险,我不应该那样贪心”。

第四,会把责任交给其他的人,自己觉得无能为力,比如说“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我也没办法“。

第五,把原因归结为一些不能控制的因素,比如说“我天生就是这个样子,我怎么办呢?”“这是老天的意思,我也没有办法啊。”

第六,让自己维持一个没有资格的身份的信念,“这一生我就不能大富大贵了,我就没办法快乐了”。

我们如何来面对和我们观点不同的人?

第一,当一个人的观点和我们的观点不同的时候,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区分”。区分这是他的观点还是我的观点,观点没有对错。有的人认为,人生就应该有梦想,另外一个人认为,人生就应该随遇而安,不应该有那么多的梦想,踏踏实实过日子比较好。世界上没绝对一致的观点,谁的观点是对的,谁的观点是错的,没有对错,一定要记住这句话:观点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只有不同。

第二,我们要尊重,不批判。不去比较谁的观点更对,谁的观点更好。如果你认为人生应该有梦想,很好,你可以去努力!但是我认为人生应该随遇而安,我可以活得很轻松,很自在,不需要那么拼搏,所以说我们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同时也尊重自己的观点。

第三,整合。萧伯纳有过这样一句话:“你和我各有一个苹果,如果我们交换苹果的话,我们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当你和我各有一个想法,我们交换想法的话,我们就都有两个想法了。”这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盛,更加富足。

如果要做得更好一点,可以做第四步,感激对方,感激那些对你造成冲击的人,感激那些给你带来新鲜思维的人。他们的出现,让我们变得更加地活跃,让我们意识到,“哦,原来我们彼此的特色是什么”。真的,特别是亲密关系当中,我们要感谢我们的伴侣,他的一些行为,他的一些观点,让我们看到原来我需要成长的点,是在那个方向。他是一个随意的人,原来我对自己太严谨,太苛刻了,我也要让自己变得放松一点,随意一点,就这么简单。对方和所有的冲突,就是让我们来成长的。

本文原创自天使在线幸福家庭微信公众号(ID:haitaotianshi),分享美好是一种美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