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多少诗与远方

2019-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昂妈2006

今年的“五一”假期,轰轰烈烈地改了,原来是5月1号、5月4号、5号休息,虽然不是连着的,但挺得劲儿,如果有人想出去玩,可以自己请假拼一拼。而今这么一改,倒不怎么舒服了,之前与之后的一周,都要一口气上6天班。连儿子都念叨,不喜欢这样的东拼西凑。

 原本,一年是有两个黄金周的,后来为了清明、端午这样的小假,就只剩“十一”了。肩负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重任,今年的“五一”又串成了四天小连休。其实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一年旅游一次两次,已经是不错了,谁还能总出去?生活,除了短暂的诗与远方,其余的全是眼前的苟且。更何况,赶在假期集中出去,那根本不能称之为旅游,不是看风景,是去人挤人,遭洋罪了。有亲身经历为证。

第一次假期出游,2011年“五一”去北京,那时儿子五岁,去了长城,正赶上沙尘暴,与不相识的人摩肩接踵在伟大的历史遗迹上,什么气势、什么厚重、什么美感,全变成了在黄蒙蒙的风中看身边的陌生人。

 第二次假期出游,2015年春节去云南,在去看罗平油菜花的路上被堵到恶心,晚上十点还没吃上饭。

第三次假期出游,2016年“十一”去上海,外滩呀、城隍庙啊,那乌泱泱的人群直让人担心下一刻会不会发生踩踏,脑补了一系列可怕的后果,灰溜溜地吓跑。

 第四次假期出游,2018年春节去北京,原本想初一初二都是大家团圆的时刻,没想到的时,愚者千虑,也未有一得。节日期间故宫每天8万张的门票,都是提前就一售而空,可想而知,作为八万人群中的我们,在同一天里拥在在故宫里,究竟是怎样亦步亦趋的狼狈?

因此,暗下决心再也不赶到节假日出去旅游了。乖乖地呆在家里,鼓捣点儿平时不怎么做的饭菜,或者静下心来读一读平时翻不了几页的书。

当今年“五一”被出人意料地整合成小长假时,我没有一丝一缕的激动,反正,哪里也不想去的,就连家门口,都可能堵得不象话,因为那时的大连,也开始了旅游旺季。

 放假是可以刺激旅游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看那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流车流就知道。不过,凡事也要辩证地看,假日的旅游景点的门庭若市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导致平时的门可罗雀?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既定条件下,把钱花在旅游出行方面了,那其他方面的支出会不会相应减少?并且,假日经济的繁荣是有一定的区域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受益。

 而自己,内心深处其实更期待的是放假就是真的放假,不拼凑,不挪来挪去。如果能因此多有几天假期,就更令人激动了,比如,5月1号是周三,就是把2号、3号也放了,再连上周末的4号5号,这就称得上真正的小长假了,不是吗?嘿嘿,虽然实现起来有些难,不过,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希望我们的假期,是纯粹的,是用来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感的,而不是被贴上某种标签,被功利化。

余秋雨在《行者无疆》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欧洲各地,总能看到大量手握一杯啤酒或咖啡,悠闲地坐在路旁一张张小桌子边的闲人。他们吃得不多,却坐得很久,有的聊天,有的看报。偶尔抬头打量街市,目光平静,安然自得,十分体面……中国人刻苦耐劳,偶尔也休假,但那只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欧洲人反过来,认为平日辛苦工作,大半倒是为了休假。因为只有在休假中,才能使杂务中断,使焦灼凝冻,使肢体回归,使亲伦重现。也就是说,使人暂别异化状态,恢复人性。”

这几年省吃俭用,也去了几个国家,对上述文字,有深深的感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