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黄百草:你在故宫修文物,我在九宫山酿酵素
导读:
2016年12月16日,首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了古老的故宫深处,一群技艺超凡的匠人,让一件件稀世珍宝“复活”的故事。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也是一位匠人,“藏”在九宫山,与时间作伴,守护着一口口老陶缸。
我叫金阳,我的几位师傅,谭新国、冯汉鸽、李新兰,他们说自己和故宫的文武修复师们一样,也是普通匠人,也生活在机器工业时代。
但其实,他们是国内顶级的发酵专家,是中医药古法的传承者,手上的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生命。他们的师傅,也曾治病救人、悬壶济世。
金阳在认真听取几位老专家的教诲与几位老专家相比,我才是一名普通的发酵工人,但是我很自豪。因为我们发酵的每一滴古法酵素,都代表了传统中医药的精髓,因为每一味中药材,经过古法发酵后,效用价值可以提升4-28倍。
比如,阿胶益气补血、调经养颜的功效,百合助眠安神、调理更年期的作用,发酵后,都会得到大幅提升。
为此,很多中医药传承者,还有很多老专家,都在默默支持我们搞中药发酵。甚至有一位国医大师,将自己50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五行配方,无偿贡献给我们。这位老专家,希望我们,将中医5000年流传下来的好方法,传承下去。
每一滴古法酵素,都凝聚了老一辈老中医药人的心血谭新国老师,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益生菌的微生物老专家。
我们发酵古法酵素用的益生菌,就是谭老师培养的。听老专家们讲,七八年前,谭老师开始在九宫山培养和驯化益生菌,而且还培育出了太岁。
益生菌驯化好了,终于可以发酵了。按照国医大师的指点,谭老师将益生菌和太岁,按比例组合,拿去发酵五行配方。
经过“密、藏、接、酵”,四道古法、813天发酵,谭老师成功发酵出了五行母液。
813天,两年多的时间里,失败了多少次,连谭老师自己都记不清了,其中的辛酸,也只有谭老师心里最清楚。
现在,我们有13口容量400公斤的土陶缸,里面装的是5年以上的五行母液。
谭老师统领“千菌万马”,也是五行母液的缔造者五行母液发酵出来了,我们很兴奋。第一个坐不住的,是我们冯汉鸽冯老师。
冯老师,师承国医大师涂绍川,与中药材打了一辈子交道,是湖北省中医院的主任药师。
冯老师教我,芦根,只能用长江边上野生的新鲜芦根,这种芦根壮实,质地硬,药性足;河北赵县的雪梨,寒露过后,才有清心润肺、止咳润燥、醒酒解毒的效果。
冯老师常跟我讲,选药材,只能算是入门,还必须了解大自然赋予每一味药材的独有“私语”。就拿人参来讲,不切片,直接煎煮,补气的效果还不如白萝卜来得直接。切白芍,自古就有“白芍飞上天”一说,每一片厚度不能超过0.5mm,扔在空中能飘起来,才能用,效果才出的来。
根据古法酵素组方的需求,冯老师带着我,开始了她最熟悉的工作,每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药材,选、洗、制、润、煎,都要亲自把关。
选、洗、制、润、煎,中药大师的必备绝活,冯汉鸽早已熟稔于心冯老师严格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要求,根据古法酵素的组方,把药材配好后,放进土陶缸里,进入古法发酵环节。
古法发酵,“密、藏、接、酵”,四道古法,至少需要180天,慢慢窖酿。
发酵的过程,只能用肉眼观察,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只有经验老道的李新兰李老师,才能看得出菌种和药材发酵时的细微变化。
李老师,食品药品安全老专家,湖北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主任技师。
大家现在看到李老师,很精神,一点都不像60多的人。其实,她有一段很多人不知道的秘密。年轻的时候,李老师患有严重的心脏和胃肠疾病,自己发酵中药,把自己治好了,周围的邻居、朋友、同事,也都是李老师发酵酵素的受益者,所以,大伙儿都习惯叫李老师“酵素妈妈”。
这段时间,李老师每天24小时,都要守着。每两个小时,要观察一遍菌种的长势、品相,陶缸的温度、湿度,中药材发酵的变化。
这是一个与时间作伴,每天很无聊,但又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发酵过程,最考验匠心的,不仅是老道的经验,还有寂寞。
180天,守着一口口陶缸,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匠人匠心吧每当我们在外面看到李老师,说明又一批古法酵素发酵好了,说明谭老师自己驯化的益生菌、冯老师亲自把关的中药材、国医大师贡献的方子、老一辈中医药传承者的期望,已经凝聚成一滴滴古法酵素。
这一滴滴古法酵素,通过旗黄百草古法发酵基地,将走进千家万户。口感酸酸的甜甜的没有丝毫中药味,有效成分被发酵成小分子,吸收加倍、效用加倍,作用提升4-28倍,0添加、0脂肪含量、纯古法的中药酵素,也将呵护华夏儿女的身体健康,带来高品质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