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小时候越乖,长大后越叛逆?
朋友前几天向我哭诉:
弟弟现在16岁,每天熬夜玩游戏,黑白颠倒,家里人说他几句,竟然对家人恶语相向。
我记得那个男孩,之前每次去朋友家,弟弟都会懂事地给我洗水果,姐姐长姐姐短地围着我转。
我们带弟弟出去玩的时候,他总是安静地跟在朋友身边,不吵不闹,一切听我们的安排。
那时候朋友弟弟温顺谦和,懂事乖巧。
谁也想不到他会有不服管教的那一天。
朋友说,有一次,朋友爸爸见弟弟凌晨3点还在打游戏,便进屋说了他几句,朋友弟弟当即和爸爸吵了起来,见孩子顶嘴,爸爸便打了弟弟一巴掌,弟弟一气之下,把电脑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家里人都被弟弟的举动吓着了,大家都想不到曾经温顺乖巧的孩子怎么变成了魔鬼。
以前的懂事仿若浮云,现在的叛逆好比猛兽。
我实在很难把我印象中的乖孩子和现在充满戾气的弟弟联想到一起。
像朋友弟弟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小时候很乖,长大后却很叛逆。
有些孩子明明小时候很乖,为什么长大后会如此叛逆,判若两人呢?
01
讨好了大人,却忽视了真实的自己
蒋方舟曾在《圆桌派》说起过自己的成长经历:
小时候为了讨好妈妈,蒋方舟经常在妈妈面前表现出一副乖巧听话的样子。
有时候蒋方舟甚至省下买早饭的钱,只为了让妈妈认为她是一个节约的好孩子。
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挨饿,饿急了的蒋方舟就去捡别人吃剩的东西。
宁愿自己挨饿受委屈,也要讨妈妈的欢心。
孩子为了博得父母的肯定,努力扮演着乖巧的样子,一味地讨好父母,只会让孩子忽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蒋方舟说,她是长大后才发现自己的“讨好型人格”,这种人格一度影响着她的工作和生活,让自己备受困扰。
谈恋爱的时候,因为一些小事,男朋友在电话中责骂她,她一直不停地道歉,说了两个小时“对不起”,但是对方依旧认为这个道歉很敷衍,挂了电话仍然不停地打。
她看着密密麻麻的来电显示,紧张地浑身发抖,却不敢跟对方说一句“你不要再给我打电话了,再这样下去我会生气”。
她太害怕和人有正面冲突。
李玫瑾教授说过“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
孩子小时候一味地讨好,忽视自己的真实情感,长久下去,会对孩子心理和性格造成不良的影响。
我们常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你要听话,否则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如果你今天很乖,爸爸就奖励你一个变形金刚”。
于是,为了得到妈妈的喜欢,爸爸的奖励,孩子变得乖巧懂事,而家长往往得意于自己的教子有方,被自己有效的管教方法所感动。
小时候,孩子把父母的感受和心情放在首位,长大后就会把朋友、同事、爱人的感受放在首位。
一直被忽视的始终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孩子情感长期被忽视,容易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缺乏自信心,甚至影响到孩子以后与人交往的能力。
02
孩子越乖,内心越压抑
小时候,我经常挨打,虽然是个小女孩,但是妈妈对我从来不心慈手软。
记得我6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伏在书桌上做口算题,只要做错一道题,妈妈就会掐我胳膊,几十道题做下来,我的胳膊已经青一块紫一块的了。
在我妈的严格管制下,一直到高中,我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学霸”。
我妈逢人便夸她女儿多么懂事,多么爱学习,从小到大从来不让她操心。
但是,到了大学以后,没有了妈妈的控制,我开始放飞自我,谈恋爱、逃课、打游戏,只要不学习,我做什么都行。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连串的挂科,我一瞬间从学霸变成了学渣,从神坛跌落到了人间。
勉勉强强毕了业,现在我也工作了几年,我开始审视自己。
小时候的我并不是真的喜欢学习,而是迫于妈妈的压力,我从来不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也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我只是在扮演大家希望的样子。
乖巧懂事的内心下,一直有一棵放纵不羁的种子,一旦破土而出,便一发不可收拾。
小时候的乖不是真正的乖,而是父母逼出来的,打出来的,孩子的内心越压抑,反抗的声音就越强烈。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到一个心理学术语“阴影”: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不是不反抗,是还不到时候。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小时候孩子在力量上不及父母,也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方方面面都要依赖父母,一旦孩子有了反抗的能力,压抑已久的情绪就会爆发,到时候父母再想让孩子变成温顺的绵羊就很难了。
03
养出太“乖”的孩子,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
樊登讲述一次自己乘坐地铁的经历:
地铁上,一个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问“妈妈,我今天乖吗”,妈妈说“乖啊”,小男孩随即恳求妈妈“那你今天能不打我吗”。
众人被小男孩的话逗得咯咯一笑。
乍一看,这是多么和谐的一幕,仔细一想,用压迫和武力构成的亲子关系不禁让人不寒而栗。
《超级育儿师》有一期请来了兰海老师帮忙解决一个叛逆少年的问题。
少年不听妈妈管教,熬夜,打游戏,生活不规律,种种青春期该有的问题,几乎都出现在了这个少年身上。
妈妈实在看不过去,教训了男孩几句,男孩对妈妈竟然大打出手,之后摔门而出。
兰海老师追出去,在短暂的沟通下,男孩向兰海老师吐露“小时候妈妈经常打我”。
哪有什么生来懂事,不过是日积月累的隐忍不发。
棍棒之下的懂事是假象,孩子内心被种下的委屈和恐惧才是真。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在孩子12岁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多么的简单粗暴,那么在孩子14岁之后,就会收获一个多么惨痛的青春期。
一味的听话并不是好事,让孩子学会表达情感,做情绪的主人才是正道。
04
重视孩子的感受,释放真实的自我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一个“不乖”的孩子呢?
有一次正上着课,班上两个孩子就打起来了,我打电话叫来了双方家长。
来的都是妈妈,但是对待孩子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小A妈妈一进办公室不等我说话,赶紧跟我道歉“老师,对不起啊,给您添麻烦了,回家我一定好好收拾他”,说完狠狠瞪着孩子,不忘威胁道“回家你等着”。
但是,另一位妈妈,暂称为小C妈妈,她的反应却让我竖起了大拇指。
听我说完两个孩子打架的原因后,小C妈妈没急着责怪孩子,而是安慰孩子说“妈妈知道,你最讨厌别人嘲笑你,我知道你很难过,妈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会想到一个除了打架更好的方法”。
孩子犯错,很多父母的反应是责骂孩子,很少会安慰孩子。
反而后者才是孩子更需要的,责骂孩子只是在发泄父母的情绪。
孩子需要的不是压制,而是释放。
我们从小听了太多的道理,所有人都告诉我们要乖,要听话,要懂事。
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其实,孩子更需要有人去告诉他“你可以不乖”。
孩子的不满、任性、乖张,当他所有的缺点暴露在父母面前,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孩子的心理,彼此更了解,也能趁此机会纠正孩子,指引他走向正确的方向。
被压抑的情绪和感受不会消失,而是会日积月累,越积越多,与其有朝一日如海啸般爆发,不可收拾,不如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在我们还能控制住的时候,让孩子释放出真实的情感。
孩子虽小,但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情绪和想法,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指引并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无所顾忌地做一个“不乖”的小孩,尽情释放自己内心的感受。
因为有感情的孩子才生动,有色彩的人生才鲜活。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作者:一棵火树
来源:小麦亲子
推荐阅读:
小麦亲子第2期家庭教育线上分享会——作家爸爸羊白:给孩子一个跑马的通道
小麦说:
任何学习,光听收获总是有限的,只有经过思考消化,把输入转化成输出,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所以,家长朋友们,不要觉得作业看上去很简单或者很伤脑,如果你每一期都认真做了,相信我,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我们的线上家庭教育分享会还在继续,如果你家正好有3-16岁娃的,欢迎加入我们。
关注公众号,回复“入群”,即可加入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