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鉴赏(24)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原文: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译文:
云朵轻轻飘,月色微微亮,二更天时从酒醉中醒来,船刚开始出发。回头遥望京口,孤城已经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气当中。记得喝酒时欢歌笑语的场面,不记得上船时的情景。
酒醒后头巾偏斜,扇子坠落,藤床格外细腻,连身子都快挂不住了。一觉醒来,梦中的幽静无人可倾述,此生的飘荡什么时候才能休止呢?家住西南眉山,却经常向东南道别。
鉴赏分析:
此词作于公元1073年(熙宁六年)冬,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词之上片写酒醒状态,下片写梦回感受。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
上片写醉中醒来的情景。二更天,天边笼着淡淡的月光,天色微明,云轻月柔,作者从酒醉中醒来,回望京口,水天相交,苍茫一片。
“轻云微月”渲染出词人早行时的幽静清冷的氛围, “苍烟合”写出水面烟雾笼罩,水天苍茫,渲染出迷离、朦胧、空阔的意境,也暗示出作者前途渺茫,迷茫。“孤城与苍烟”写出了词人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过片中,头巾偏斜,扇子坠落在船舱,藤床轻滑似乎都挂不住身体,惟妙惟肖的刻画了酒醉熟睡后的状态。
“此生飘荡何时歇?”,既写此时一叶扁舟飘荡在湖面上的情景,又写出了词人对前途渺茫的感叹,对宦游官场,久居他乡的厌倦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歌”与“归”,"东南"与"西南",前后呼应,形成矛盾对立的一组词语。笙歌欢乐是官场,醉酒归船是回归;西南是家乡,东南去宦游,两组词语,象征着出世与归隐的矛盾。苏轼因反对新法,离京外调,从京都到杭州,从杭州到密州,不断辗转。在不断的转换飘荡中,看出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他一生始终处于“欲仕不能,欲隐不忍”的矛盾中,郁郁不得志。
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直在发展变化中,从醉酒后思维的迟钝迷茫,到酒醒后无人诉说的孤独,从对飘荡的厌倦,到对家乡的思念.整首词,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蕴藉,表达方式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