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清朝的辫子17
咱们今天一提起清朝,是不是就能想到 “辫子”?因为这是只有大清朝才有的“文化特色”,也是我们辨识清朝区别其他朝代的一个特点。
大家知道,清朝的前身是努尔哈赤建立起来的后金,后金的前身是女真,女真是游牧民族。凡是游牧民族都是刀背上争夺天下,生存是第一位的。
他们整天或山林或草原地奔波,头发长了、散了当然不行,被树枝、荆棘等物刮伤可不是好玩的,打仗的时候万一被人用刀砍断了发髻,头发散落下来影响了视野,那不是把命丢了吗?因此,发型实用才是首要的。所以,那时他们的前额脑门绝对不能留有头发。
努尔哈赤时代的剃发令是这样规定的:头顶只有金钱大小一片头发,收拢在脑袋后面,然后梳成一根又细又长如手指粗细的小辫子,垂下来的辫子要能穿过铜钱中间的方孔才算合格,远远看上去像老鼠尾巴,所以汉族人称为“金钱鼠尾”辫儿。
从清军入关的1644年一直到嘉庆五年(1800年)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清朝人的辫子造型一直是“金钱鼠尾”。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到了清朝中后期,男人蓄发的范围才慢慢变大,嘉庆在位时,剃头的面积开始缩小,保留的辫子也越来越粗。
到了晚清时期,头发可以只剃去头顶边缘的一寸左右,大部分头发可以保留下来,分成三绺编成辫子放在脑后,这种造型叫“阴阳头一半瓢”,也叫“牛尾型”,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剧里的清朝辫子头发型。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无论哪朝哪代,汉人都是留长发。上古时披头散发的人比较多,之后人们开始讲究发型,成年男女都把头发盘在头上,随着朝代的更替梳成特定的发式。虽然打理起来非常麻烦,但古人也不会轻易去剪头发,无事动头发的人,还会遭受非议。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头发是绝对不可以剃的,否则就是对父母的不孝。
当然,下剃发令最重要原因是立威,是文化统治上的需要。历史从来都是成王败寇,满族人既然统治了汉族人,那么当然要以满族的穿着打扮为主。前朝已经灭亡了,新朝代的根基还不稳,也需要采用各种手段震慑老百姓。
太平天国时,洪秀全为反抗清朝统治,实施了严厉的剪辫子运动。太平军所到之处,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但此事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也就告一段落。
正式提出剪辫倡议的应当是康有为了。1898年他上书光绪帝,提出剪辫易服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皇帝陛下的同意,但慈禧太后的底线是——大清不倒,辫子不剪。所以剪辫子这件事情还没实行,光绪皇帝就已经被软禁。
晚清时期国门大开,牛尾造型虽然比原来已经好看了不少,但外国人还是对中国人的辫子抱有异样的眼光,称中国人的辫子为“猪尾巴”。
所以走出国门的很多中国人都将辫子盘在头顶,用帽子遮盖严实,生怕被外国人笑话,胆子大的则干脆将辫子剪掉。晚清公派美国的留学生里就出现最早剪辫子的人。剪辫子在当时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是对祖先的不尊重,于是清政府立即宣布撤回留学生,所以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没真正完成学业。
那么如果大清倒了,辫子是不是就可以剪呢?当然可以。所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身份发布公告,全体国民要在二十天内剪除辫子,否则按照违法乱纪处理,于是中国人二百多年的留辫子历史终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