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慰藉猛士的最强音
看完这本书的时间正好是举国哀悼的清明日。在这种时候发一篇与家国无关的文章,看起来实在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一件事。但是,当看完书,实在是想把最真实的感受记录下来。以免时间久了,理性的思考就混杂进感性的认识之中,难以分辨最初的想法了。所以这篇文章就暂时保存起来,容后再发吧。
都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诚然,我和大家是没有什么不同的。除了在课文中读到的《祝福》、《社戏》等文章,别的是一概没有看过的。以至于像《呐喊》这种高中必读书目也是一直拖到了现在才初次阅读。
我没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是我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我无法像很多大家一样把鲁迅先生的文章分析的这么透彻,也无法把每一个典故,每一个象征解释得那么清晰。我目前能做的就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去谈谈看完文章之后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鲁迅先生的文章要读起来是很费劲的,通假字,特定意义的词夹杂其中,理解起来尚且费劲,更别谈有心思注意到别的地方。但鲁迅先生的小说又是迷人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的鲜活,各具特色。在《呐喊》当中,大部分的小说都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读起来常常就感觉置身在故事之中,替里面的人揪心。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之中,你可以看到时代大背景的苍凉,人性的麻木,以及想要改变却无力的无奈。至于专家学者们常常提到的那些知识点,初读的时候我是无法体会的,我猜想沉淀一段时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或许才能有更多更深刻的感受。
就《呐喊》来说,个人是觉得不建议年纪比较小的小朋友们阅读的。先生笔下的世界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些悲凉的色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负能量。这种对于人性的失望如果从小被埋在孩子的心中,那他还怎么去面对这个世界呢?再来,阅历的欠缺或是相应知识的欠缺可能会让他们有更多的障碍去阅读这本书。这些难以理解的地方积累久了,渐渐的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那可就是一件十分不妙的事情了。
而对于年纪稍大一点的孩子,我强烈建议大家读一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或许你读了之后,也能像我一样喜欢上他这一身“反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面也是有“笑点”的,只不过,这些“笑点”细细看来都是心酸。
文章的最后,就单从《呐喊》这本书说一下。在个人粗浅的认识下,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的见证了鲁迅先生文笔的成长。开篇的《狂人日记》总是️要花上十足的耐心才能明白先生笔下之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待尾篇《社戏》的时候,无论是故事或是思想,都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