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谝公文写作

一
刚工作时和大学合作搞过一套系统:我方出钱物,校方出技术。项目完成后,我方得到了技术,可校方不仅得到了钱物,还在行业期刊上发表了三篇论文。我们领导心中不平衡,指示曰:要总结、要沉淀、要积累。时值职称评定季节,我们所的头头闻弦歌而知雅意,指示我也炮制论文一篇,为领导评定高工摇旗呐喊。同时指示,一定要绕开前面的三篇,不要成为垃圾论文。
作为一个技术含量并不高的项目(我都能成主力便是明证),这无疑是火中取栗。接过任务后,我将项目掘墓抛尸、剥皮抽筋,蜗牛角上寻排骨,螺狮壳里熬老汤---人家全面阐述,我们单点突破;人家惟精惟一,我们举一反三;人家十面埋伏,我们破釜沉舟---以向死而生之精神,终于从木乃伊里榨出四两油。于是敷衍成一篇,缀上领导名字(无可争议的排第一),发在A类期刊上,得领导笑脸一枚,轻拍肩膀两下,奖金二百,以及:“后期多锻炼小元”的最高指示。
从此踏上刀笔小吏之路。
二
下面说说上文中“锻炼”:
一个刀笔小吏的锻炼,不是锦上添花,万事俱备,只差你的一支笔;真正的锻炼是无中生有,用你的一支笔,写出个万事俱备。正所谓有困难要上,没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陆地行舟,方显英雄本色;画猫成虎,才是世间豪杰。
当然英雄豪杰说的不是我,我们老单位有一个真正的全职高手。全职高手的意思是:“你们只管专心干活,对付审核的事情全部交给我”。这位大神根本不用参加项目,只凭一支如花妙笔,一篇篇总结便凭空而出,以至于在某年的酒桌上,下来审核的组长(老熟人)做出黔驴技穷之叹:“我知道你写的某某项目是假的,但就是找不出漏洞”。这种神乎其技的功力,实在让人艳羡。
不过作为简书的老同志,作者本人的起点也不算低。我的锻炼是: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仍以同一个工程,我受命完成集团内评奖报告一份、年终总结一份、专利申请一份、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材料一份。盘点下来,一个项目,产生了四篇论文、三份材料,两个评奖、一个专利。用词也从内部总结的“技术进步,勇于创新”到科技进步奖的“打破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这种一处水源供全球的思路,好像早些年的三国西游,被人品的死去活来,高潮迭起而又欲罢不能。又和现在一个知乎热门衍生出无数高赞鸡汤的现象,异曲而同工。所不同者,一个是洗稿大师,一个是刀笔小吏。
但都很锻炼人,都很有意义。
三
下面谈谈“刀笔小吏”的意义,这意义是我被迫自己寻找的。当一件事情,你不喜欢却又无法拒绝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暗夜之中找亮色,试着去接受。
在年少轻狂的年代,我也曾极度排斥过这些垃圾论文,更排斥制造这些垃圾论文,发一些“一架飞机和一亿条裤子”的激愤之语。后来我发现,别说创新,能把山寨(公文写作叫逆向工程、标杆研究)做好,就不错了。 以我们老单位的基础和资金,搞了那么多年,屁也没创新出来,更别说以前。“不搞山寨,带领全国人民搞创新”只是空中楼阁。
所以这些垃圾论文的意义,不是开天辟地,画一个圈,走进时代。而是投石问路,多点开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垃圾论文不是给已经懂的人看的,而是给半懂不懂的人看的。
要知道除了写作做自媒体,可以一本万利,别的行业挣点钱都不容易。实体项目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时间成本,前期投入都是巨大的,一招不慎便满盘皆输,谁敢孟浪? 我后来也做一些方案,每一个实施前都至少把两大搜索引擎看上二十页,不放过每一条的只言片语,即便如此,仍然是心惴惴焉,直到在专业期刊找到一篇相似的论文,才敢尘埃落定,战战兢兢开始启动。
垃圾论文的意义是,当你举棋不定时,前面曾经有人趟过一条同样的路,并且没有摔死,还给你留了一个路标。也许事后回头再看,那是一篇垃圾论文,但那一刻就是九阴真经。
其实用垃圾这个词很不仗义,事前参考人家,事后又看不起人家的心态,和求种贱如狗撸完嫌人丑的淫民一样不厚道。我看青山多妩媚,料想青山看我应如是。所有制造垃圾论文的刀笔小吏们都是袍泽兄弟,在此饭难混的世道上相互帮扶(抄袭)。搞出点东西,攥在手上当传家宝,那才是没意义,才是垃圾。
此外,作为刀笔小吏,还有一点点额外的好处:作为一个操刀手,即使实际贡献度不够,也可以狐假虎威,在论文作者顺位上排个第三第四;如果贡献度足够,从纸上谈兵进化为知行合一,那便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位了。
后来我弄了几个排位第一的专利。曾经拿着复印件去找工作,唬人时无往而不利。
四
下面从狐假虎威、纸上谈兵等成语说起:
对文字敏感的朋友,大概能看出我写杂文的套路:程序的底层结构+公文的表述风格。这都是职业病。于此同时,还特别喜欢把肚子里有限的几个成语,翻来覆去的使用,(如果没发现那是作者力有不逮,其实恨不得全用成语来写作)每段都要用上四五个方才罢休。
我怀疑这种丧心病狂的偏执,和长期的刀笔小吏生涯有关,是压抑太久的报复性反弹。毕竟公文里(工程类,下文同)是说事情的地方,不是秀文采的地方。别说用成语,连形容词也用不上。压抑久了,便想释放一二。
如果给公文写作弄几个形容词,我觉得以下三个可以概括:性冷淡风、面瘫、直线心率。直线心率的意思是:写得时候我的心率大概是一条Y坐标65的水平线,不管X 轴是几分几秒----我就经常在恒速65赫兹心脏的驱动下,面无表情的弯曲十指,在键盘上砸出一个个性冷淡的词语。
不是我们不想炽热一点,实在是这些热情洋溢的词语,有违我们“克制内敛谨慎”的变态审美(所以很多人找不到媳妇儿),感情色彩过于浓厚,便难免让人觉得轻浮跳脱,可信度也要大打折扣。
---上周我看到了一份“财政补贴的申请文件(项目,骗拨款),文末的一句“2017年实现了从xxx到xxx的华丽转身”便格外扎眼。作为一个项目规划书,性冷淡的写法是:当前做到哪一步,准备做到哪一步,从这一步到那一步,计划做哪些工作,预计需要多少钱。最后暗示几句本项目对政绩工程的好处,就可完美收官。
至于华不华丽什么的,要留给大学来的老头子们来评判。褒贬过浓的词语用在新闻通讯稿里尚可,用在公文里就显得含糊浮夸----作为一个刀笔小吏,即使面对千万级的拨款,也要做到不卑不亢---自比华丽,如同孔雀开屏急不可耐,不仅殃及可信度,且落入下乘。不客气的说,如果我是老头子们,就要对严谨性和公司的水准产生怀疑。
作为一个刀笔手,克制用词有时候是一种无声的尊严。如果指鹿为马在所难免,那么手法应该是基于客观事实的用词暗示,而不是赤裸裸的用夸张的谀词来献媚。
前阵子我们部门有个小伙儿打了一份报告,为下面员工申请点奖励,却用上了“相信一定会使大家充满干劲,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句子。这就是底线失守了。不能理解,三瓜两枣的犒赏,如何就能够使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我们只是申请个千把块的贡献奖,不是北洋水师向老佛爷要银子买军舰,照章办事,何须做身家承诺?
遣词调句间传递出来情绪之微妙,也算是兹事体大了。
本句是生硬的收尾。本段想表达的是,作为一个刀笔小吏,连“遨游”这样的词语也不能用。作者只能在写公文之余,写点闲谝以自娱,并以“无价值”为终极目标---因为用最枯燥的方式来表达冠冕堂皇,作者搞了很多,反弹之下,便要以轻松的方式搞点鸡零狗碎。
五
下面谈谈上文中的“兹事体大”,这不是危言耸听,越是重大的场合越是如此。引经据典就不来了,从庸俗的身边说起。
冬天的时候,公司的头头到我们边陲之地看了看,顺便指引了一下方向,吩咐分公司,就本次谈话和未来的工作设想,简单写一封邮件给他。
如果一个普通人要一份简单的邮件,那是真的简单。如果一个有分量的人要一份简单的邮件,那便一点不简单。头头的分量是:我们分公司有50亿的产值,但已经有五六年游离于他的视线之外了。所以视察犹如南巡,发一封邮件如同上一道奏折。明君在位(这是标准用语),悍匪满营(这是事实情况),不可不慎----我公司的头头儿从下午4点开始开会、谈论,直到凌晨1点方才把邮件发出。
事儿我们收到转抄,不由让人感慨,姜还是老的辣。
短短几百字,体现出成绩又暗含着谦虚,反省了不足又传达着积极;成绩来自于同心同德上下一体,不足帅锅给友军无声无息。虽执行有困难,但领导的指示确实英明;虽然指示英明,但执行起来确实有困难。为坚决贯彻,我们会排除万难;为排除万难,需要各方进行支援(抄送各级高管以及友军)。用词拿捏之精准、语序之讲究、传达情绪之分寸,真令人叹为观止。不仅很好的完成了汇报任务,还玩儿了一把挟天子(指示)以令诸侯,趁火打劫要资源。身居高位,都不是白混的啊。
上面的例子,仅仅说明作为一个刀笔小吏,所具备的基本能力。这能力有些用,但并无大用。懂一些表述技巧和达诂之道,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
字面的玄机易解,台下的人心难测。会点写作,没什么了不起,更不能提高到“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层次。
六
最后,关于公文的枯燥说几句:
有一种对官媒攻击,认为所谓的“新闻八股”,造成了汉语的僵化。作为一个刀笔小吏,作者对此不敢苟同。如前所述,公文是说事情的东西,不是秀文采的地方。它的主要目的是逻辑清晰,表达精准;不是伤春悲秋,快意恩仇。“一别两宽各生喜欢”固然可以将汉语的魅力体现的淋漓尽致,但用来办事则一无是处。真正能办事的还是“房产两处,归女方所有”这样冷冰冰的条款啊。
另外一点是,台下鸡鸣狗盗的事情,要上得了台面,总要有一些植皮丰胸的包装,真实的东西往往不那么雅观。有一段时间我发起过一个活动,主题是“打破部门墙,以公司级指标为最终指标”。对于我们对立部门的领导,这句话的真实翻译是:“X部长,把责任划给我们也可以,但总目标完不成,责任划分也没有意义”;该部门有一个叽叽歪歪的告密者,这句话对他的翻译是:“不要推卸责任,你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去解决!”有时候怒火中烧,这句话对我内心的翻译是:“又诬赖,我QNMD!”
这些话一句比一句像人话,一句比一句接地气,尤其是第三句,直抒胸襟,理应做到的“我手写我心”。但要打印出来,张贴标语,面向大众进行宣贯,便一个也不上台面,便只能是枯燥的“打破部门墙,以公司级指标为最终指标”。
这就是八股呀,这就是官方辞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