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透过红楼看梦阮先生
文/篱若
![](https://img.haomeiwen.com/i4178693/949006c07cf63c10.jpg)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然而《红楼梦》的特别之处又不仅如此,它是小说,却有一般小说没有的情趣、谐趣及雅趣。整部作品集里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层出不穷,美食建筑的描写比比皆是。它是毛主席眼里的清史,是梁思成规定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必读书籍。
初读《红楼梦》,一直不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写出如此的传世巨著?为解心中疑惑,再三查阅资料,心中的疑惑才稍稍少去些。虽曹雪芹并非贾宝玉原型,但却仍可将贾府当曹府,将宝玉当梦阮,二者对照来窥得曹雪芹生前一二。
康熙五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公历1715年5月28日),曹雪芹出生于厅殿峥嵘轩峻,满门朱紫,草木蓊蔚洇润的江宁织造府。祖上虽为当朝内务府正白旗包衣(家奴),然承蒙皇恩,康熙二年其曾祖父曹玺(对应荣国府第一代国公——贾源)被任命为江宁织造。其官位虽不及一知府,但地位却不可小觑。
康熙继位之时,清兵入关不过短短十几载,满清江山根基不深。他自然担心民心不稳,臣子二心。因此,所谓江宁织造,看似为皇室供应宫廷所用之物,实则为皇帝的耳目,为其暗自搜集各种情报。所幸曾祖父任职期间,忠实勤恳、沉稳干练,深得康熙爷信任。曹氏一族逐渐兴盛,也渐由军功之家向诗书之族过渡。
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对应贾府第二代国公——贾代善)自小便伴读于御前,十七岁被任命为御前侍卫,与康熙皇帝私交甚好。贾玺去世,其接承父亲之职,继续担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此时,曹府繁华至极,实乃冷子兴口中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
曹雪芹虽未亲眼目睹其繁华盛世(《红楼梦》第十六回有映射),但却常常听人们提起接驾之盛况(据记载,康熙六次南巡,曹寅接驾四次)。能让天子下榻之地,虽不及皇宫内院之奢华,但也绝非一般府院可比,这于曹府而言,该是何等的荣耀。
童年的曹雪芹有祖荫在身,过着锦衣纨袴,饫甘餍肥的生活。然而,皇室与曹家的密切关系使得曹府名利双收之时,也为之败落埋下了祸根。
雍正五年,曹雪芹十三岁。十二月,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父亲曹頫(对应贾政)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入狱,次年正月被抄家。百年望族,一夜倾塌,逐渐没落。
其实,早在曹寅担任江宁织造之时,因其四次接驾,已是倾尽家财,且挪用库银,造成了财务上的巨额亏空。当时就有朝臣弹劾曹寅亏空之事,只是康熙深知其中缘由,并未作出处罚。康熙曾经说过:“曹寅、李煦用银之处甚多,朕知其中情由。”他私下再三提醒曹寅尽快将亏空的库银补上。曹寅面对着巨大的库银亏空,心急如焚却又无力弥补,一病不起。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七月,曹寅病逝扬州。李煦奏折上说:“曹寅弥留之际,核算出亏空库银二十三万两,可是已经没有财产可以填补上。”
凡事盛极必衰,这个时候的曹家的衰落已初现端倪。奈何,过惯了荣华富贵,奢靡成风的曹府之人不仅谦恭谨慎,而越发地不思进取,挥霍无度。这一点可以《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得知一二。
冷子兴对贾雨村说: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人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濹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曹雪芹借冷子兴之口深刻揭露了贾府日渐衰败的内因,又何尝不是对自家衰败的反思和无奈。
从《红楼梦》中可以看出,曹雪芹虽从小不喜仕途经济,反感八股文。可他从小在管教严厉的诗书世家长大,博览群书,也有自己的抱负。而封建时期,为天子所用,报效朝廷不就是一个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吗?尤其看着家道中落,他更想考取功名,复兴家族。可是,科举考试讲究出身,作为犯官之子,他空有补天(天应该是指朝廷)之才,却无补天之用。
红楼梦第一回中写到:
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无补天之才”也是曹雪芹一生最为悔恨之事。
他经历了从锦衣纨绔、饫甘餍肥,到茅椽蓬牗、瓦灶绳床的变故,逐渐从繁华旧梦当中醒来。
他虽不能“补天”,但补天之志却并未磨灭。于是,他将自己化为一颗玉石,随着“贾宝玉”来到昌明隆盛之邦,花柳繁华地,领略人情冷暖,观察市井民风,思考生老病死,朝代更替,并将其一一记录,后又不断批阅增删,呕心沥血,终成传世之作——《红楼梦》,警示后人。
题外话:
太过喜欢梦阮先生的这部传奇之作,但正因太喜欢,也太好,以及百年来的众多红学家,所以粗鄙浅薄的我不敢轻易点评赘述些什么。查阅资料,细读书本,借他人之心血,整理以上文字。不到之处请您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