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坦然的内向者
《围城》里,主人公方鸿渐思维敏捷,谙于人情,还能时不时跟姑娘们插科打诨,戏谑一番。但是很显然,方鸿渐性格里更多的是:敏感和不善言辞,典型的内向性格。最终,糟糕的人际关系,糟糕的工作状态,只能让自己蚍蜉于无情的生活,咆哮于寒冷的冬夜。
《红楼梦》里,林黛玉心思缜密,曹雪芹说她“心较比干多一窍”,《黛玉葬花》一节里,那无味杂瓶的内心描写,把我这老爷们的心都看碎了。显然,黛玉妹妹也是内向性格一类的。
《麦田守望者》里,霍尔顿讨厌世俗,讨厌虚伪,讨厌任何虚伪人际交往,更讨厌学校里扯淡的你好,他好,大家好。只想着离开,不在乎是悲伤的离别还是不痛快的离别,只要是离开一个地方。霍尔顿是叛逆的象征,也是内向性格者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乐嘉性格色彩学里把人类性格分成了红、黄、蓝三种。红色性格人天性随意,开朗活泼。黄色性格的人,衷于目的,是强势的领导者。而蓝色性格的人,只能是天生的敏感派,忧郁狂。
从小到大,自己就不太爱说话,话很少很少那种。虽然,孔老夫子说过,所谓君子,应该是“纳于言而敏于行”才好。但是,多少个日日夜夜里,我还是发自内心地羡慕那些开放、广度、阳光、会交朋友的一类人。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一个人如何与他人交往的,是我们分析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指标。
我的两个姐姐,显然都属于外向性格类的。她们在职场、家庭里如鱼得水,深谙处事之道。每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交朋友,处朋友。孩子上学,医院看病,甚至买台手机,都能找到熟人帮忙。而我,从小就是懦弱、敏感、患得患失。大学以前,因为学习好,完全掩盖了所有缺点。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丢失了所有的铠甲。不敢和陌生人太多接触,不敢参加太公众的活动,不敢和女生谈笑风生。即使工作之后,和任何一个同事、领导以及异性接触,都仿佛在雷区跳舞,在钢丝漫步,心怀忐忑,小心翼翼,一边担心聊天话题即将用尽,一边揣摸着别人话里的潜在意义。是的,内向者往往是敏感的,而且,这种敏感显然影响了我的行动和认知。
自己的寡言被诟病了太久太久。每次回家,姐姐们就会联合起来教诲:“现在这世道,要回耍嘴皮子!要和人多沟通!要光交朋友!没有人脉混不下去的!不会哄女孩,哪能找到对象。。。。。。”休假在家,母亲望着木讷的我,忧心忡忡:“我看有些男孩,比你小好几岁,人家同时好着好几个女娃,也没你条件好。追女娃要主动啊!哪里有送上门的啊!”
我也一直以为:这种自作的“寡言”性格,对我来说是没有半点益处的。而且,我仔细剖析了自己:我属于典型的“敏感又没有能力的”内向者。我总是误将对世界的洞察当成了自己的能力,而且以为身边的人理所应当地欣赏自己。上大学那会,追姑娘的时候,我属于典型的患得患失型的,姑娘要是很久没回短信,那显然就是姑娘不喜欢我了,抑郁寡欢半天,真特么屌丝。内向者,往往擅长察言观色,我会觉得自己洞察一切,站在清醒旁观者的角度,我理所应该像梁朝伟那样,让周围所有人喜欢上我的忧郁。因为,我觉得,大家应该懂我的,姑娘们应该懂我的。。。。。。但是,内向如我者,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心中的地图,永远不等于实际的疆域。你是个好人,你喜欢我?但是你特么不说,谁特么知道啊!
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本难改变,维读书可以变换之”。屌丝不能总处于被动状态的。要学习!
是的,大学开始,自己阅读量不小,而且关于改善人际关系的书籍更是一口气读了个够:《人性的弱点》、《说话的魅力》《非暴力沟通》《社会心理学》、《厚黑学》、《泡学》,卡耐基、萨特深、卢森堡、曾士强、刘墉、蔡康永。。。。。。
学了太多沟通技巧,也开始利用狗血的社交技巧混迹于人际关系网里。我开始学会在同学,同事圈子里强装自信,谈笑风声;开始有事没事勾搭姑娘,插科打诨,调戏一番;开始利用学来的演练技巧在战士面前意气风发地指点一番。。。。。。。
有些时候,我开始以为,我似乎变得外向自信、游刃有余了。
但是,时间长了,静下来,我发现自己永远逃脱不了自己敏感,寡言,喜欢独处的真实癖好。这种感觉,就好比自己本是个同性恋,还要假装着结婚生子,苟活一辈子(打个比方而已,真的)。
我喜欢独处!喜欢一个人看看书,好好待着!跟一群压根不太熟的人,喝着酒虚情假意地称兄道弟,简直就是煎熬!朋友有几个聊得来的就行,不涉及任何利益最好。和姑娘在一起时,我也不喜欢当个话痨,让姑娘崇拜你的学识,我只是想认认真真,安安静静地当一个倾听者!
而且我深刻认识到,性格其实不分好坏的。 我们讲团队的执迷合作,难道就不讲个体的隐私和自由吗?谁他么的说内向就等于害羞了,谁说沉默、孤僻就应该受到排斥的。内向者并非害怕表达,只是害怕表达不够精确,不够吸引人。内向者,并非拒绝行动,只是担心行动不够好。
内向是人格,是基因决定的。内向从来不是劣势,它是一个礼物。内向性格的敏感性,让我触及到每一个人心中柔软的角落。为了保护我心中的“敏感”,我们需要以更强大的方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只是更享受独处的时光,而不是参加社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