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文心雕龙——当我们阅读时,我们读些什么(二)

2018-12-06  本文已影响4人  茴香豆君
文心雕龙——当我们阅读时,我们读些什么(二)
二、如何选书:选择困难症患者的呐喊

首先咱们得记住,是你选书,不是书选你,书是你的东西,你没必要拍书的马屁——这就是选书的第一原则,看自己的喜欢。比如说,我爱好文学类的书,花上几百块我也不心疼,反而美滋滋儿的;可要是让我去网上买高等数学或者线性代数的书,我还不如拿那钱给家里的猫多囤几个罐头。

说到这,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就是传统阅读和网络小说的碰撞。

如今网上的信息日新月异,网络小说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于网络小说,我没怎么读过,没有发言权,只能提一点点小建议。

大家可以拿出手机看看现在的网络小说,没有个几十万字、几千个章回,还真不好意思自称网络小说。众多网络写手每天都要更新四五千字,在激烈的竞争之下连包好烟都抽不起。人名生成器,甚至情节生成器这种以前闻所未闻的软件大行其道,网文作者猝死已经不是新闻。他们拼命码字,更多的是迫于生计。

文心雕龙——当我们阅读时,我们读些什么(二)

大家都听说过「一字千金」这个典故。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把自己的见闻和观点编成了一部巨著,提名《吕氏春秋》。它包含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理政治国等各方面内容,共一百六十篇文章,二十多万字。吕不韦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悬赏公布,扬言在最精最简的原则下,谁能增删一字,赏赐千金;

英国的大英国立图书馆里珍藏着一块石砖,上面深深嵌着一双脚印。伟大的共产先驱卡尔·马克思写《资本论》时,资料的搜集、手稿的写作大多在这里进行,经年累月的深耕细作,让他座位前面的石砖上磨出了一双脚印。这二百多万字,他写了四十多年。

各位,哪个精雕细琢,哪个粗制滥造,哪个有营养,咱们可以自己琢磨琢磨。真正的作家,对于每一个字都有着苛刻的要求,真正流传于世的著作,都是经过精雕细琢、接近完美的艺术品。网络小说里固然有水平较高的佳作,但时间是宝贵的,一部部地鉴别显然并不合算。历史上有那么多经受住时间考验的鸿篇巨制,它们显然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说句题外话,总有人讨论,在网络小说越来越火爆的背景之下,传统的阅读会不会迫于巨大的压力逐渐消失——在这里我想帮大家澄清一个观念:传统阅读或许正面临压力,但是这个压力并不来自网络小说。为什么?因为从根本上来说,网络小说的竞争对象,从来都不是传统阅读。网络小说是市场的产物,它的出发点是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小说这一形式,与网络上的其他形式——比如视频、音乐、某些小电影——竞争流量,谋求最大的利益,赚更多的钱。它和那些大部头名著根本不构成竞争——因为挣不着钱。

文心雕龙——当我们阅读时,我们读些什么(二)

咱们把话题拉回怎么选书上来。在这个方面,书店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网上买书,价格虽然便宜,你对于书的了解却一般仅限于书名和其他读者主观的评论,它究竟适不适合你,不得而知。网上买书如同赌石,里面是玉是石,只有打开了才能知道。很多书到手之后,你很有可能发现它枯燥乏味、难以下咽或者粗制滥造、缺乏营养,留着读不下去,扔了又心疼钱,最后沦为鸡肋。——书店就不会这样,你可以站在那翻翻看看,对一本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是好是坏一览无余;如果一本书让你翻了十页还提不起你的兴趣,或者你余光瞥见书店老板撸起袖子准备撵你,你还是趁早放下书跑路吧。

文心雕龙——当我们阅读时,我们读些什么(二)

对于书的喜好是有时效性的。简单地说,小时候喜欢的书,长大了可能兴味索然;小时候看不懂的书,现在翻翻可能正有一番滋味儿。什么时段看什么书,错过或者提早,效果都可能会打折扣——我对此深有体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新概念作文大赛这个东西,这是《萌芽》杂志社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全国征文比赛,参加的大多是中学生,参赛的文章和应试作文不同,都是学生自己出于对写作的爱好创作的文章。小学的时候我的姐姐送给我两本作品集,当时我正是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和蓝猫淘气的时候,那两本书我依稀记得翻开过一两次,整本书连一张插图都没有,这样的书能看?于是它们被我塞在在书架最顶一格,陪那些老到可以拿来镇宅的大字典一起吃了好长时间的灰。

等到初中我收拾旧书,想起了那两本集子,读了几篇,简直如获至宝。原来文章还可以这么写,同样在学校里呆着,人家写出来的东西就这么有调调。很长时间以来这两本书放在书架触手可及的黄金地段,被我奉为上宾,每天被我研究摘抄,把自认为精妙绝伦的词句摇头晃脑地搬进作文课里,俨然成了我当时写作的圣经。

文心雕龙——当我们阅读时,我们读些什么(二)

今年回家,躺床上愣神儿的工夫,我又看见了这两本书,爬起来翻开回味一下,翻页的速度却是越来越快。大家知道,要言之有物,前提是得有足够的阅历。说白了,一群关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和书本卷子打交道的人能写出的花样,的确有限:说好听点,叫心思细腻、多愁善感;说难听点,一些文章遣词造句空洞乏味、一些文章本身有无病呻吟之嫌。但是,尽管如此,我完全没有因此感到羞愧,因为这是每个人都必然经历的过程,咱们当然不能一辈子读少儿文学,但更不能奢求自己十几岁就读懂鸿篇巨著。这两本书,一直在我的书架上摆着,成为了我中学时代珍贵的回忆与成长的象征。

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起相处太久也会慢慢腻味;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也仅此而已,人和书之间会有相遇、离散、重逢、诀别、眷恋、误解、共鸣、反目,关系之复杂,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出现在年轻之时。年少时读过的书会像铁路的道岔一样对未来的方向产生巨大的影响,在阅读的口味、写作的风格上留下抹不去的烙印。这力量不全取决于书自身,更多源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实际——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年龄,我们崇拜偶像,抑或崇拜一本书。时过境迁我们捧书重读,很可能会感到失望甚至诧异:当初它凭什么让自己神魂颠倒——没错,初恋般的感觉。

文心雕龙——当我们阅读时,我们读些什么(二)

说到这儿,也许有人抱怨:我知道了得挑好书,我也想提高自己的品味,可我就喜欢看故事会,我从小就爱看网络小说,你让我看名著,翻不出十页我就趴书上流哈喇子,这你怎么办啊?没错——读自己喜欢的书固然让人高兴,但是咱们为了提高自己、丰富自己,不可避免地要读到自己或许不太愿意读的书。读这些书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这就引出了咱们第三个问题:书到底应该怎么读。

(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