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哀者死,勇者活
亲眼目睹死亡,是最深的一种折磨。
这本书在书店里见过多次。出于从众心理,我几次都将其拿起,但迫于对悲剧的畏怯,匆匆翻了几页便又放下。
今天气温回暖,书店里还有些闷热,不知是脱了外套的缘故,还是书中悲凉的气氛越纸而出,在短暂的阅读时间里,我感到了莫名的冰冷,从血液往皮肤上渗透。
读完的那一刻,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本书很有必要在扉页注明:对于情感脆弱的读者,此书有可能引起阅读不适,请慎重考虑。
所幸,底下商场正在做半价活动,这种冰冷的状态并不算持久。当度过阅读过后的低落期,回过头再思考书中的种种不幸时,我倏地发现,其实这本书讲的不是富贵一生的悲剧,他只是那个动荡时代下的缩影。
生于不幸的年代,每个活着的人,都在经历着不幸。
从开篇到结尾,我对富贵的态度随着情节的推动而发生着变化。首先,对他挥霍无度的浪子作风感到厌恶。继而,对他生离遭遇战乱而重聚又临死别的经历心生同情。最后,当所有亲人都在他之前死去,即便面临着无人为他收作,也依旧乐观地活着时,我为这种无畏而坚毅的心境感到由衷佩服。
当活着成为一种折磨时,死亡倒成了轻松的事情。在那个穷到数月吃不到一粒米的动荡时期,有多少像富贵一样的小人物,只为了能够每天醒来可以看看家人,不惜选择活着。若说这种活着需要勇气,那富贵这种接连埋葬至亲之人,为了不遗忘,而每天饱受思念的摧残依旧不忘乐观活着的人,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同样是一生的境遇,富贵的活着,是勇者的姿态。而凤霞在小说中的不幸,无疑是这个时代彻彻底底的悲哀。
对于凤霞的描述,每一个字都透着凄凉。若说从失声失聪,到被迫送人,是因贫穷导致的。那最后的难产而死,真的是死于时代的不幸。也许在作者眼中,真实的动荡时期里,像富贵这种不幸的小人物,就该落得无儿无女,孤生苟活着。
直至此刻,我还在揣摩着作者的意图,构建了这么多悲惨的人物,意欲何为?真正的目的,我想只有作者知道。所有以旁观者视角审视这幕时代悲剧的读者,只能以各自的心境去摸索,小心翼翼地去触碰生命这个宏大而神秘的命题。
在我看来,死是一种不幸,活着是一种更大的不幸,它需要你有对抗命运的勇气。这种不幸或许源于时代,也或许出自于家庭,但只要活着,我们就是不幸中的幸存者。不管经历了怎样的遭遇,都应该像富贵一样乐观的活着,不遗忘,不放弃。
说到最后,我忍不住想重申一句:我是个感性的读者,在看到凤霞死去的那一刻,如果知道余华的地址,我真的要寄刀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