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多有钱,你此生的“因果”,50岁左右就无法改变了

2022-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舒山有鹿

01

人生一共有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前五十年,另一个过程则是后五十年。

前五十年,我们称之为人生“变数”。而后五十年,我们称之为人生“定数”。一般来说,你在前五十年有什么表现,后五十年就能享受到多少福气。

这跟“春耕秋收”的本质是一样的。你春天播撒下了多少种子,那你在秋天的时候,才能收获到多少果实。

说得浪漫一点,人生就如同江河大海,前半生是江水泛滥的过程,后半生是涌入大海的结果。而说得直白一点,过了五十岁,有很多事都无法改变了。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他们都没有提到一点,这个“大”,实际上是指50岁之后。不然,何谈“五十而知天命”呢?

有太多的人,50岁前没有成功的迹象,50岁后要想成功,就真的特别艰难了。就算是我们熟悉的刘邦和刘备,都在47岁那年才走上坡路。这种临近50岁才发家的人,基本是凤毛麟角。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管你多有钱,你此生的“因果”,到了五十岁就无法改变了。

02

《论语·子罕篇》中有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后生是可畏的,谁也不知道他们能有什么成就。只不过,如果这些后生到了四五十岁都没有成就,那就不值得说太多了。

民间也有这么一句俗话:“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窿。”

你可以瞧不起那些白发苍苍的中老年人,但你也不要欺负贫穷的年轻人。终究有一天,他们会成龙成凤,不会一辈子都庸碌不堪。

宁欺白须公,其实是真相。而莫欺少年穷,就有一点鸡汤的味道了。这世间能够成功的人,不超过1%,所以老板很少,打工人居多。

论语中的话,跟这句俗话,意思是差不多的。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改变命运,改变因果,改变生活,都要趁年轻。年轻的时候无法改变,到了晚年也依旧是老样子。

很多人会说,我有房子和钱财,为什么就无法改变“因果”呢?

最直白的理解就是,你早年就把身体熬坏了,等上了年纪才花钱保养,这可能吗?

03

人生的因果,到了50岁就成“定数”了。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20岁、30岁、40岁以及50岁的生活状态,就一清二楚了。

20岁的时候,我们有青春有活力,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都不畏惧。就是这种不畏惧的做人态度,才给自己种下了无数的“因”。

30岁的时候,我们都快成家立业了,有些人还结婚生子了。因此,我们变得保守且胆小了。慢慢地,自己所种下的“因”就越来越少了。

40岁的时候,我们快进到了中年期。如果好运,我们没有失业。如果不好运,我们就已经失业了。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们只有无尽的忧愁,基本连“善因”都种不下来。

一路磕磕碰碰到了50岁,我们逐渐顿悟了,人生平平淡淡就好,又有什么可纠结的呢?于是乎,我们接受了平凡的自己,顺其自然地活着。

你所种下的“因果”,越来越少,直到50岁那年,就没有了。所以,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到了50岁,就真的“已成定数”了。

有些人反驳,不是还有一个七八十岁才当宰相的姜子牙吗?只能说,这只是个例,不具有代表性。一般的代表性,要占到80%以上的比例。

04

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改变因果,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

其实,我们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存在“变数”的因果,而无法改变我们“与生俱来”的因果。

存在变数的因果,比如说我们做事的认真程度,生活的心态,以及对于他人的看法。而与生俱来的因果,比如说我们会遇到什么人,走上哪条路,以及最后的归宿。

要想稍微改变自身的因果,我们最好的做法,便是“修心”。

为什么要修心呢?还是王阳明说得好,心如宇宙,心即是真理。你的心如何选择,那你就会拥抱什么样的往后余生。凡事,皆由心生。

一般来说,要想顿悟“修心”的境界,多半要到50岁才能达到。没有前半生的修炼,普通人根本就不会有一颗通透的内心。

网络上有这么一句话,我活了那么多年,什么都放不下,如今只能放下的,就只有筷子了,实在是可笑。

有太多人,连修好自己的德行和内心都做不到,那就很难改变当下以及未来的人生走向了。正是因为少,所以很多人就只能走“命中注定”的道路。

只能说,凡事尽心尽力,随遇而安,不计成败,那就可以了。

文/舒山有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