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日思』受到外界过多控制的孩子,会在学习之外的方面找回自己的
游戏精神的快乐那一部分对中国的父母和老师尤为重要,因为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大家好像都认为,只有表情严肃才是教育孩子和学生的正确态度。而心理学家们则认为,一个人快乐的学习时,记住的东西比不快乐时记住的东西要牢固得多,数量上也要多得多。一个孩子如果学数理化学的跟玩游戏一样快乐,那我敢和你打赌,他肯定会是所有学生中学得最好的。不仅如此,他还可能是心理最健康的学生。
游戏的规则在我看来主要应该是针对家长和老师的,在学习上的第一游戏规则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应该也必须有孩子自己做主,一个没有受到外界过多控制的孩子,他自然而然学会自己控制自己,使自己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而受到外界过多控制的孩子则会在学习之外的方面找回自己的自主感。失控的沉溺于游戏,本质上是对外界控制的一种反抗,而且有强烈的病理性味道,这就是我们觉得这样的孩子多半有心理问题的原因。所以,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的代价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孩子,而且还可能会制造一个问题孩子。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要让学习多一些游戏的味道,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父母和老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自主性,对自己负责。
作为教师,我很赞同,我也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懂得这样的道理。但是在行动上怎样去落实,用怎样的方法、技巧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是难点。只可惜文中并未提及。当然,这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实践、反思,努力寻找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也一直秉承“大语文观”。实际教学中,也非常注重拓展学习的外延,引导学生进行海量阅读,在生活中积累、学习。但我也要顾及期末考试、成绩等因素,也会带着学生刷题、应考。因为我教的很多内容,并不在期末考试范围内。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未让我的学生成绩大大超过平行班。我总感觉,只要持平,就是胜利。语文是长期积累、举三反一的学科,不能急功近利,要踏实、默默耕耘,学生的厚积薄发会在中学后显现,当然,前提是要坚持接受这样的教学思路。
上学时,我就喜欢语文,天生的那种文科生。但若问我是否喜欢传统语文课的模式,我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所幸,枯燥的语文课并未磨灭我喜欢语文的热情。印象中,小学的语文课千篇一律,就是讲读课文啥的,语文老师也都是班主任,一般都很严肃,讲课不怎么生动。倒是初高中的语文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深些,并非是我长大了,而是他们的课堂上常有些“闲篇子”或轶事,这是我们最感兴趣的。
所以,当了老师之后,我也会时常反思,如果自己是一个学生,想上什么样、什么内容的语文课。越教越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语文老师就该像本百科全书,一肚子知识和学问,要能透过课本去广泛延伸,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为此,我从未停止思考和学习,不断去尝试,也经常碰壁、摔跟头,但从未退缩,也不后悔自己当初由数学改行为语文。
读了曾奇峰老师文章,再次励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让我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热爱的。我讲为此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