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书笔记

《万万没想到》| 这是一本认知科学,不是纯粹的科普书籍。

2016-09-23  本文已影响998人  女萝

平时喜欢听罗辑思维的同学们应该听说过这本书,这不是一本最好的科普类书籍,却是一本能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的书籍。

我在豆瓣上打了五星,给一星的也有不少人,评分完全根据我自身情况而言。尽管此书告诉我们的“真理”是:连权威性极强的学术文章都有可能是错误的。那我为什么还要对一本看起来有点博眼球的书给予最高的评价呢(豆瓣五星封顶)?

我给出的原因是:

首先,此书在建议上架中写着“认知科学”,而不是“科学”,换而言之,这是一本入门级的科学读物,通俗浅显,容易理解;

其次,它的副标题是“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间接地瞄准了读者群体——感性用事的文科思维人群,我包含于其中;

最后,有些方法论具有实际应用意义,比如“刻意练习”,本书中最长的篇幅就是《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印象最为深刻。

当然,书中也提到了一个观点: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那些不符合我们三观判断的,直接被忽略了,某种程度上说服者比真理追求者更厉害。大概我和作者有共同的爱好:看书和做笔记。仅仅从这一点,便加深了我对作者的好感,从而对于一些我兴趣不大的话题,我也完全赞同,前提是我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的话题,毕竟文科生本来就很少关注科学话题。也因此,出于对读书的执着,我几乎把书中提到的所有书都下载到了kindle中,等待慢慢咀嚼。

这也难怪,我们总喜欢看有自己崇拜偶像的影视剧作。

至于做笔记,可能我还停留在最基础的第一层,只会把关键句摘录下来,还没有做到用笔头的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就在于,我是边读边思考,还是读完整一本再思考?我没有好记性,分散我注意力的事情也很多,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事情不常有,常常还没读完一本就去临幸下一本新书。如果边读边思考,进度极慢,且还未宏观领悟作者的见解,不好立下评论;如果读完整本再做思考,前半部分的内容很容易被忘掉,而对最近才读的内容印象深刻。

作者则给出了一个方法论:好书读两遍,第一遍正常速度读完,第二遍再进行深度思考并做下笔记和心得。这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办法,但不是最好的办法。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够分辨出好书已经算不错了,而大家都活在一个忙碌的时代,我觉得能够仔细读完一条公众号文章都不容易了(仅指好的文章),有多少人在朋友圈转发过的文章都能一字不漏地看完呢?这是一个赢标题者赢流量的时代。所以,好书读两遍,除了有眼光,还要有时间,而能够做到摘录笔记和写心得的人则少之又少了。

下面就是我摘录于笔记本中的内容:

关注点并不多,对于书中的某些观点也不能完全苟同。作者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现代人很容易带着主观意识看待事物,导致了偏见和盲目跟从,如果我们能学着更理性一点,更科学一点,更明事理一些,那么我们的生活是否就少了一些烦恼和忧郁呢?我不知道,但是我想试试看。

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

这里,反复强调了练习的针对性。

举一个我生活中的小例子,前几天练习投篮,女生习惯将篮球放在胸口前,用两手推出去,这种投篮姿势命准率低,由于女生天生力量小,很难像男生一样把篮球举过头顶,一手主投一手辅助的方式进行投篮。我想到了书中提到的刻意练习,开始像男生一样练习投篮,效果明显好于前者。有时候,我们不是做不到,只是我们不愿试错。我认为我力量不足,不去尝试,然后可能真的就力量不足了。

工作中的我们也很容易陷入一种松懈状态,频繁跳槽除了企图在薪资上有所改变以外,还因为我们习惯了上一份工作,然后陷入到一种无限循环的状态,便希望换一个行业,换一种环境,让“困难”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但是,很少有一份工作能够阶段性地给予挑战,很多挑战需要自己慢慢发掘。对于一些被动的人来说,换工作并不能解决创造力的问题,只是增加了经验值。想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里面,频繁地换工作只是把时间花在适应上,一旦适应又开始懈怠。听起来这和“刻意练习”相去甚远,其实,这需要我们不断发现自己的错误,或者说不要原地打转,一定有可以变得更好的地方。一个从事行政岗位的人,可能每天忙于替总经理打杂跑腿,但别忘了,你也是公司的一部分,你可能是最直接接触总经理的人,你对他做的决策了如指掌,你如果多加思考,就能从一个管理者角度出发对公司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来。哪怕是错误的,但没有一个管理者会讨厌一个善于提意见的人,除非不是一个好老板。刻意练习相当于不断试错,试错给了我们一个前瞻性的蓝图,一旦攻克这些点,我们将变得更牛逼。

娱乐至死

我们生活在一个试图把一切东西娱乐化的时代,我们希望看个电影就能学到知识。

然而事实是,即使纪录片,也不是一个教育方式。

这一点深有感触。就上面提到的,练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很多人看书10分钟就去刷朋友圈了,毕竟手机的诱惑太大。

我大多数女性朋友,在工作了一天之后,选择看电视剧来放松。身边喜欢读书的朋友也不少,但是他们发朋友圈的次数也很多。一个需要被关注的人,很少关注自己。

娱乐会不会至死我不知道,但的确会让人的精神从紧绷到放松。我常常感觉体内存在着一种奖励机制:今天看了50页的书,任务完成,可以玩手机了。人不可能一直绷着,会失去弹力;但一直松着,连自己达到多少极限都不知道。忙碌了一天,看看剧,打打游戏,无可厚非。可是一年365天,天天都这样过来,那就是问题了,当然,如果你只想庸庸碌碌过完这一辈子也没什么问题。

我每次旅游回来都没什么精神,做任何事情都没劲。这就像,你追完一部剧,会感到寂寞空虚冷;和朋友热闹过后,就讨厌一个人独处。短暂的快乐是娱乐能给我们的反馈,而长期的满足来源于自我的不断提升。

娱乐当然要,但是把娱乐在生活中的权重下降一点,把它当情趣用品,而不是避孕套。

冒险精神

只有落后者,光脚不怕穿鞋的,反而可以冒这个险。冒险至少还有赢的机会,不冒险就输定了。

这就是为什么本文不说创新是落后者的“权利”,而说,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

这给了赤手空拳的创业者一个很大的鼓励。与其说冒险精神,不如说选择的重要性。我们做任何决定哪一次不是冒险?高考填志愿、选择情侣、选择职业……我们不停地选择,不停地放弃。只是,落后者们没有选择而已,他们要有赢的机会只有冒险。当我们拥有太多的时候,反而会不知所措,就因为我们不是神也没有超能力,无法预言每个选项所带来的结果,通常只会选择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选项。事物是曲折发展的,所以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

孤注一掷的行为不值得鼓励,但有时候被逼到走这一步,使劲全力的他们赢下了最后的局,你不能说他们运气好,只能怪自己拥有的太多,舍不得抛。

最后引用作者一句话:

一个人如果对所有东西都感兴趣,他将无所适从。也许要想干好一行,就必须爱这一行。而爱这一行,就意味着“不爱”其他行。

最可怕的敌人永远是自己,能够说服自己,才能够去说服这个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