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大脑自由』告诉我们什么?

Brain Rules for Baby, 中文译名《让孩子的大脑自由》,出自知名神经科学家及畅销书作家约翰•梅迪纳(John Medina)博士,他是美国权威的神经科学家、发展分子生物专家及研究顾问,主要研究人脑发展基因及精神病遗传学问题。这部针对宝宝的著作是亚马逊心理书籍销售冠军《让大脑自由》之家庭教养版。本书成功填补了科学和通俗之间的鸿沟,揭秘教养误区中的若干迷思,以轻松幽默的文笔解答科学问题,看起来毫不费力。
迷思1:怀孕期听莫扎特钢琴曲提高数学成绩?
其实娃生出后只会记得莫扎特而已。想要数学好,最好的做法是早早教她自我控制。
迷思2:让婴儿多看语言教学片能够扩充词汇量?
实际上一些教学片会减少孩子词汇量。你跟孩子说话时运用多样表达和词汇的确会提高他的智商和词汇,但注意这些词汇必须是由活生生的人说出来才有用。
迷思3:为了促进大脑发育,孩子应该在三岁之前学法语,还要有一屋子开发脑力的玩具和教学片?
最能促进大脑发育的科技其实就是画画。最差的就是电视。
迷思4:持续不断地夸孩子聪明将增强孩子自信心?
如果这样孩子反而不愿意去做一些挑战性的事情。如果你想让你家娃上个好大学,称赞她的努力而不是其他。
迷思5:孩子自己怎么着也都能过得幸福?
最能够获得幸福的途径是交朋友。如何交朋友和保持友谊?要擅长非言语性沟通技巧。学习一门乐器会将这种能力提高50%。最好7岁前学习,并要坚持10年+。
另外,要引导他们长大后学一技之长谋一份中等收入($50000,美国标准)的工作会拥有最大幸福感。活在贫困线下显然不行,但也并不是钱越多越幸福。
一、孕期注意事项
胎教不要太早。孕前期实际上应该给胎儿安静的发育环境。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孕吐,孕吐和嗜睡是人类这个物种适者生存的产物,能最大程度保证胎儿在大脑发育期间不会因不当饮食或身体活动而产生危害。
一个研究表明,那些妈妈在怀孕期间严重嗜睡或孕吐生的娃,21%在上学后的智商在130以上。而不孕吐的妈妈生的孩子,只有7%拥有高智商。
叶酸在备孕或怀孕最初几个星期食用会减少76%神经缺陷风险。
孕期前四五个月是神经系统建立的时期,这段时间基本会对父母干预无视。后面几个月是婴儿感知世界的时期。所以胎教应在孕后期进行。
根据Godilocks准则,四种可以促进宝宝大脑发育的事情:
1. 妈妈适度增重
孩子8磅(≈3.63kg)之前IQ随体重增加。妈妈只需增15-25磅(6.8-11.3kg)
2. 吃正确的食物
人体生长所需的45种营养中有38种是神经发育所必需的。所以中国妇女要不要有那么多忌口! 饮食均衡,多吃蔬菜和水果仍是最佳孕期食品。另外宝宝神经元发育需要omega-3。
3. 减压减压减压!
压力会改变胎儿体温,智商降8个点,影响以后各种能力,持续到6岁。甚至让脑容量变小。
二、婚姻注意事项
超过80%的夫妻在当了父母之后婚姻质量严重下降。
-父母间的敌意会损坏新生儿的大脑发育及神经系统
- 同情心和换位思考能够减少敌意
-男人应该多分担育儿责任,即便男人在全职上班的情况下女人所做的家务也远远超出男人工作时间
三、提高孩子智力
关于提高孩子智力有些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基因决定了50%。
两岁之前零电视。三岁之前每多看一小时电视,到7岁时注意力问题会增加10%。学前儿童如果一天看三小时电视,比不看电视的孩子获得注意力问题的几率增加30%。即便开着电视没人看,这种二手暴露也会产生危害。
一切针对2岁以内孩子的开发脑力的产品都是无效的,他们反而是有害的。
可以提高孩子智力的方式有:母乳喂养(至少一年),跟孩子说很多很多话,引导孩子多玩,称赞孩子做事的努力。
大脑的首要任务是生存而非学习,大脑的所以永远要为孩子营造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有安全感,才能保证孩子大脑健康发展。
在孩子大脑尚未准备好之前就强制孩子学习某些科目是有害的,并不会开发出智力。
对于孩子早年学习有害的活动是:过多看电视,习得性无助及久坐。
四、培养有道德的宝宝
婴儿对于情感的认知是混乱的,也不会情绪管理,所以孩子因饥饿、愤怒、害怕等引起的多变情绪甚至无理取闹都是很正常的。
婴儿需要你持续关注及回应他们。
父母如何处理孩子的负面情感会很大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幸福水平。
拥有温和但要求严格的父母的孩子们以后最幸福。
孩子的情感需要被说出来,但不应被评价好坏。
少体罚孩子。每月至少被打两次屁股的孩子在5岁前变得侵略性的几率增加50%
婴儿天生有对错意识,要引导他们成为有道德的人,因为道德感最终会影响他们人生的许多决策过程。
对于规则家长应该秉持坚定的态度,对错误行为的惩罚要及时,对于好的行为不忘鼓励。
如果家长能够跟孩子解释规则存在的必要性及违反规则的后果,孩子将更容易将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