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唐诗会说事儿】魏征:人生感意气
这首诗一开头,魏征先表明自己早年就有谋定天下的大志,苦心钻研纵横之术,自以为满腹韬略,可是“纵横计不就”。找寻明主的经历坎坷得很,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始终没有被磨灭。“慷慨志犹存”,所以才敢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自告奋勇去招降。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语气铿锵,是他身负皇恩的骄傲,也是义无反顾的坚定信念。
转到“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诗歌的节奏稍微缓和,运用了两个典故。“请缨系南粤”,用的是一个名叫“终军”的西汉人,向汉武帝请赐长缨,去劝降南越王的故事,说是要用这个长缨把南越王绑起来。后来大家很熟悉的毛主席诗词里头就有“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用的是同样的一个典故。“凭轼下东藩”,说的是西汉雄辩家郦食其,向汉高祖请命去说降当时的齐王。
虽然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都不会输给终军或者郦食其,这两个大名鼎鼎的老前辈,毕竟天下未定,遍地烽火,路途是艰辛、混乱而孤独的:“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他自己不仅身体劳累,心情也很沉重。“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道路崎岖,内心忐忑,紧接着引出后面的自问自答:“岂不惮艰险”?我又不呆不傻,怎么会不明白任务艰巨,前路凶险?只不过是因为“深怀国士恩”,满心要报效国家报效明主,才敢于不顾个人安危,踏上这条险路。
“国士”这个词,返回去照应前面的“千里目”,“九折魂”。“千里目”出于屈原的《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九折魂”这个词则是从屈原《九章·哀郢(yǐng)》中“魂一夕而九逝”这一句化出来的。这两个词,不仅仅是魏征对于自己当时所处情境、状态的简单描写,也不仅仅只是技巧上的对仗工整,更是他在表达自己屡遭挫折而壮心不灭的决心,他忧民报国的情怀,与屈夫子是一样的。
而且,他也和季布、侯赢一样,讲义气、重承诺、知恩图报,“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他答应了皇帝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也一定能做到。从叙事写景的铺垫,到发感慨,表决心,归结到豪气万丈的尾联:“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明确表达他不图功名富贵,只求实现安邦定国的理想。这种粗犷,激昂,气概硬朗的风格,和江左集团学士们的南方文风很不一样;词句融汇典故,对仗铺排很妥帖,直抒胸臆,又和偏重说教的河朔诗风不一样。文学史上之所以把魏征这首诗称为“大唐开国第一诗”,因为他开启了将南北气质合一,又符合太宗雅正诗观的风格,也就是魏征自己说的,“文质彬彬”的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