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局的故事
昨天晚上送女儿去上舞蹈课,我便在外面走走。天已经黑了,经过美食街,各家饭店的招牌都已经亮起,饭菜的香味从屋子里涌出来,引得人食欲大开。
走着走着,看到一家已经关闭的门店,店名叫做“粮食局招待所”,“粮食局”这几个字忽然就把少年时光的回忆勾起来了。
小时候,爸爸有一个很好的兄弟,在他们高中毕业后,他的兄弟顶了父亲的职去粮食局上班。而爸爸回到了村里,从干部做起一直做到村支书。爸爸让我喊他表叔,表叔家有两个女儿,老大玲玲比我小一岁,老二姗姗比我小3岁。他们经常周末回乡下来,那个时候便会与我家轮流请客聚聚,而我和两个妹妹也是从小在一起玩,感情比较深厚。
我很喜欢去表叔家吃饭,他们会从县城带回来很多好吃的,有糖果,有饼干,甚至是酒心巧克力,这些都是在农村的我很少能吃到的。而一直没能忘记的是那个夏天的桔子汽水和午餐肉。那天中午,满桌的菜,大人们喝酒,小孩子们喝汽水,餐桌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们两家是真的如同亲戚一般在互相走动着。暑假的时候,如果妹妹们回来小住,我会带着她们捉鱼摸虾,下河游泳,处处护着她们,毕竟农村是我的主场。回去时,她们也会邀请我去县城玩,于是带上换洗衣物,在妈妈的叮嘱下出发。
他们家住在粮食局的家属大院里,每户都有独立的小院子,房子不大,但是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录像机、煤气灶、电饭煲、马桶、浴缸......都是我未曾见过的。
我们过的很开心,我也按照妈妈的叮嘱做个勤快的孩子,抢着做家务,和妹妹们一起分工把家里的大小事打理的井井有条。
暑假作业写累了,妹妹便带我去县城逛,我们去书店租书,去买冷饮,看拥挤的人潮。曾经想着,如果我家也在县城里该多好。
我想,妈妈也是羡慕的,她总跟我说要向妹妹学习,她的成绩比我的还好,从每次的考试分数就能看出来。表叔表婶对妹妹很是严厉,如果不听话就打,有时一巴掌就挥上去,如果考试没达到要求则更惨,除了打,还要她们跪在地上写检讨。妈妈赞成他们的管教方式,总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终究对我下不了手。
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嫌隙的?我不知道,因为我们后来的学业都更紧张了,面临中考、高考,大部分的时间我都是在住校,与他们的见面很少很少。后来某一天跟妈妈聊天才知道了一部分的事情。
那个时候哥哥去外地上学,学费和生活费都还差一部分,爸爸除了找亲戚借,也找到表叔借了2000元钱,说实在那个时候2000元钱真的不少了。最终费用凑齐也如愿让哥哥入学了,但是欠下来的钱还要还。
在没还清之前,妈妈心里满是愧疚,每年两季的农忙收成,都会把新鲜打下来的麦子和大米装满一口袋给表叔家送去。鸡蛋鸭蛋集齐几十个也会给他们送去,花生豆子玉米种的比较少,收成了也会装一点送去。 农村最不缺的是地里的粮食,家家户户都有,卖也卖不出多少钱来。
表叔他们条件越来越好,在县城又花十几万新买了一套房子。 而我们家依然为着两个孩子的各种费用而苦苦挣扎,村支书工资很低,爸爸索性辞职外出打工,想要多挣点尽快把欠钱还清,而两家聚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也许是还钱慢了吧,表婶的态度逐渐越来越差。记得有一次,妈妈带了点大米和鸡蛋送去她家,表婶很不高兴地拎起袋子重重一摔,妈妈赶紧提醒她里面有鸡蛋。她阴阳怪气地说着:“哟,还有鸡蛋啊,我都不知道。”实际上刚见面时妈妈就说了,送点大米和鸡蛋过来,怕路上撞坏,鸡蛋放进了大米里面。
随后表婶又说了,晓波读的什么建筑专业有什么用,以后连工作都找不到。你们欠了那么多钱不知道得什么时候才能还完呢,这可怎么办哦……
妈妈瞬间懂了她的意思,嫌钱还的太慢了。她满脸赤红地回了家,而表婶也没有像以往一样留她吃午饭。
事情不止这一桩,一点一点积压在慢慢心头,她不再主动踏入粮食局,也没有再给他家送过粮食,她和爸爸继续省吃俭用,想尽办法在年底把欠表叔的钱全部还清。
不知道从哪一天,妈妈放下了心结。也许是哥哥的工作越来越好,曾经的苦日子也一去不复返。她不再介意前程旧事,心态终于放宽了。她说,穷过,被人看不起过,人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看你们过的都还不错,也就没那么多的介意了。
再次想起过去,心里很是心酸。粮食局的家属大院曾经承载过我短暂的快乐时光,但是终究不属于自己。少年不识愁滋味,贪玩耍小聪明,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已经是父母咬紧牙关苦苦支撑着的,而我们都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