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刚读书会-讲书

讲书 第75期 占有和存在,对生命和死亡的爱恋《占有还是存在》下

2017-10-29  本文已影响5人  喜刚读书会

喜刚读书会

重占有和重存在着两种生存方式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该用哪种方式?我们从消费、学习、记忆、交谈、阅读、知识、信仰、爱这八个角度给大家解读什么才是有意的生活方式。这期我们来分享知识、信仰、爱和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这四个方面。

知识

有知识我知道这两种表达方式反映出在知识领域重占有重存在这两种生存方式的区别。有知识是说获取可供使用的知识信息,这些知识据为己有;而我知道是说他的知识是功能上的需要。

事情创造性是思考的一部分。像佛陀那样的思想家,耶稣那样的预言家,以及埃克哈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说过的话,我们就能进一步加深对重存在者的知识特性的理解。

在这些哲人看来,知的起点就是意识到我们的常识有欺骗性。这个意义上不仅是说我们关于想象的现实图像与实际的真实情况不相符,更主要是说大多数人都是半醒半睡的,他们没有意识到那些我们认为是真的和当然的东西,大都是错觉,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的。因此下一步的知识就是打破和消除这些假象,“知”意味着由表及里地去找出事物的根本原因和观看赤裸裸的现实,“知”不是对真理的占有,而是穿透表面现象批判的、积极的去接近真理。

这种穿透具有一种创造性,希伯来语的jadoa一词就有这个含义,jadoa的意思是男人在性交时的爱和知识。佛陀是大彻大悟的,他要求人们要觉醒,摆脱那种认为对物的占有会带来幸福的幻想。预言家们也呼吁人们要醒悟过来和认识到,他们的偶像只不过是他们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和幻想而已。

耶稣说:真理将使你们自由。

艾克萨特也曾多次谈到他的认识观,在谈到对上帝的认识时他说:“暂时不补充任何思想,认识往往是取代、摆脱。”。他跑上前去用手去触摸上帝,去看他赤裸的样子,并只求把握存在中的他。

马克思认为人需要打破幻想,只要创造条件,从而使人不必产生什么幻想,布洛伊德的自我认识概念的思想基础是只有摧毁幻想才能发现没有意识到的现实。

对于所有这些思想家来说,核心的一点就是拯救人。他们对被社会承认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怀疑,在他们看来“知”的目的并不是使人相信绝对真理的可靠性。那是人类理性自己正视自己的活动,对于从事认识活动的人来说,知与不知是一样的。因为两者都是认识过程的一部分,尽管这种不知与懒于思考之人的愚昧无知是不同的。重存在的生存方式的最高目的是更为深化的知,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就是要占有更多的知识。

我们的教育系统致力于把知识作为财产来配备给人们,使之与他们未来可能拥有的财产和社会地位相差。他们会得到正常工作所需的最起码的知识,此外每个人还或多或少得到一些奢侈的知识,这些可以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和适应他将来可能拥有的社会地位。学校就是专门生产这种知识包裹的工厂,虽然他们通常宣称学校是让学生接触人类今天所取得的最优秀成果的地方,许多高等学府也符合这一说法,从而助长了这种幻想。

从印度的哲学和艺术到存在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这些形形色色的东西就像一个巨大的蜘蛛冷餐台。每个大学生都从中挑选一点,为了不限制他的主动性和自由,人们并不要求他选择一个题目,甚至不要求他读完一本书。

信仰

无论是从宗教,还是从政治,或者个人意义上来说,信仰这一概念都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其不同主要看是重占有还是重存在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概念。

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中,信仰,只是对一些没有合理证明了答案的占有。

这些财产是由别人发明的一些说法表述构成的,这些说法和表述之所以被人们所接受,是因为认为屈从于这些别人的往往是某种官僚机构,由于官僚机构实际上所拥有的权力、信仰会给人一种可靠感。信仰是一张入场券,一个人有了,他也就为自己购置了从属某一大型群体的身份。从而他也就摆脱了一项困难的任务,独立思考后作出决定,这样他就成为这种公正信仰的幸福的占有者。

以重占有的方式去信仰,可以获得一种可靠感,这种信仰断言,它所宣布的东西是终极的,不可动摇的知识,是可信赖的。因为宣布和保护这些这种信仰的人所拥有的权力看上去是不可动摇的,如果说只要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就能获得可靠感的话,那有谁不愿意这样做的呢?

上帝本来是我们内心所能体验到的那种至高无上的价值的象征,然而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中却成了一尊偶像。

按照先知们的说法,偶像不过是人们的创造物,人把自己的力量投射到偶像的身上从而削弱了自己。也就是说,他屈服在自己所创造的物的脚下,由于这种屈服,他自己的体验都以某种异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我可以占有偶像,因为它是一件物品,但是由于我的屈从,偶像同时也占有了我。

一旦上帝变成一尊偶像,那么它的那些所谓品质特征与人的经验也就很少能联系上,就如同异化的政治理论教条与人的经验关系不大一样。偶像作为仁慈的上帝被人称颂,但是所有残忍的罪行都是以他的名义犯下的,同样对于人的团结精神所抱有的那种异化的信仰,也从未对那些最不人道的行为提出过怀疑。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中,信仰是所有那些有可能感知和寻找生活意义的人的支柱,因为他们没有勇气自己去探索。

在重存在的方式中,信仰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现象。

  • 没有信仰,人能够生存吗?

  • 婴儿难道不相信母亲的乳房吗?

  •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不相信周围的人、最亲近的人和我们自己吗?

  • 如果不相信我们生活规范的有效性,我们能生存吗?

  • 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就会一事无成,就会变得绝望。那些身处充满恐惧,对重存在的生存方式来说,信仰不是对一定的观念的相信,虽然信仰也会成为一种观念,而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态度,与其说有信仰,不如说在现实中生活。

    神学中有信教及信仰和信教作为信仰之分,这近似于把信仰分成作为内容的信仰和作为行动的信仰。一个人可以相信自己和其他人,增加信仰的人可以相信上帝,《旧约》中所说的上帝首先是对人能够占有的那些偶像和神诋的否定。上帝的概念虽然是模仿东方的国王概念而成,但是从一开始他就是超验的,上帝不能有名字,也不能有幻想。

    爱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重存在的爱,一种是重占有的爱。

    人能占有爱情吗?如果可以的话,那爱情就是一种物,一种质料。

    可以为人所有和占有的东西,真实的情况是世界上并没有像爱情这样一种物。爱情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也许是一位女神或为人所不知的本质,尽管谁也没有见过这位女神,实际上只存在爱的行动。爱这种创造性的活动,包括注意某人或某事、认识她,关心她,承认她以及喜欢她,这也许是一个人或一棵树一幅画,一种观念,也就是说爱能唤醒他的生活和增强他的生命力,这就是一个人更新和成长的过程。

    以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所体验到的爱则是对爱的对象的限制、束缚和控制这段爱情只会扼杀这些人,以及使人变得麻木,他只会毁灭,而不是促进人的生命力,人们把这称为爱情,实际上是对这一字眼的滥用。

    目的是掩盖没有爱的事实,究竟有多少父母是爱他们的孩子的,实在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残暴行为,对孩子的身心的折磨,从无视他们的存在到纯粹占有他们欲望,直至对子女的那种施虐狂。两千年来在我们的历史上对这方面的记载实在令人毛骨悚然,以至于人们倾向于持有这样一种看法:慈爱的父母只是例外。

    对于婚姻来说也是这样,不管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还是如传统婚姻那样建立在习俗的基础上,真正相爱的夫妇似乎也是极少数。

    为了实现某种社会目的,传统、双方的经济利益、共同照料子女、相互间的依赖性或者相互的恐惧以及相互的仇恨,这都是人们有意识地体验到的爱。直到有一天,夫妇中的一方或双方都发现他们根本不相爱,而且从来都没有爱过。

    今天的人们在这方面有了某种进步,他们变得冷静和现实了,许多人不再把性关系与爱情混为一谈,也不把一种友好但又保留的协约关系视为爱的等价物。这种新观念使人变得更为成熟和坦率,同时人们也更为频繁地更换自己的伴侣,这种新观念并没有必然的导致相爱的人增多,新伴侣可能像老伴侣一样,彼此一点儿也不相爱。

    从一些彼此相爱的夫妇的生活史中,我们往往会看到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从爱上了起始到幻想去占有爱情终止。

    《爱的艺术》一书中,作者曾指出,坠入情网这个概念自身就是矛盾的。因为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可以怀着爱的情感去行动,但不能坠入其中,因为,这就成了一种被动的行为了。

    在求爱期一方与另一方的关系还不肯定,爱着的人都在试图去赢得对方,他们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和令人感兴趣,甚至可以说是美的,因为富有生气会美化一个人的面孔,这时谁也没有占有谁,每个人都将其精力集中于存在,也就是说,去奉献和激励他人。

    婚后的情况往往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婚约赋予双方占有对方的身体,感情和注意力的专利权,不要再去争取别的什么人了,因为爱情变成人的占有物,变成了一份财产。

    双方慢慢的不再努力要求自己像以前那样可爱了,就不再去激发对方对自己的爱,他们开始感到无聊,人也渐渐的开始失去了美的光彩,他们失望了,而且不知道怎么办,他们难道都变成另外一个人了吗?是不是一开始就是错的?

    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企图去改变对方,每个人又都觉得自己受了欺骗,他们没能看到,他们已经不是相爱的时候的他们了。在爱能为人所占有的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他们不再去爱了,他们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不再去相爱而失去占有,他们共同拥有的东西:钱、社会地位、住宅和子女,一些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成了一个友好的占有者共同体,一个由两个自私的人组成的实体家庭。

    还有一些夫妇,双方有谁想在唤起以前的那种情感,从而寄希望于一个新伴侣,幻想新伴侣将满足自己的这种要求。他们除了爱情什么都不想要,可是对他们来说爱情不是他们存在的一种表达,而只是一尊偶像、一位女神。他们要拜倒在她的脚下是注定要失败,因为爱情是自由之子,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就是这样唱的。

    而爱神的崇拜者却终将陷入一种被动性之中,他们会感到乏味因而尚存的一些吸引力也都遗失殆尽。这种论点并不是暗示,对于两个相爱的人来说,婚姻可能不是一条最好的道路。问题不在于婚姻本身,而在于夫妇双方那种重占有的性格结构,说到底在于我们社会。

    现在许多人主张现代形式的共同生活,如集体婚姻、交换伴侣、集体性生活等。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为了回避他们在爱情上遇到的困难,他们不是真正的去爱一个人,而是通过尽量多的更换伴侣和不断寻求新刺激来抵抗枯燥无味的婚姻生活。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反映出的是什么样的人呢?

    大多数人对占有方式了解较多,而对存在方式知之甚少,那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更频繁地接触到的是占有方式。因此在给存在方式下定义比给占有方式下定义要困难得多,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接受这两种生存方式之间的本质差别。

    占有意指那些固定的、可被描述的物,存在则指体验。

    从原则上讲,人的体验是不可描述的。能加以详尽描述的是我们的伪装,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假面,以及我们所显示的自我。这种伪装本身就是一种物,而一个活生生的人并不是一个僵死的形象,他不可能像某件物品那样可以被描述。

    事实上活生生的人是根本不可能被描述的,当然人们可以充分的讨论我,讨论我的性格以及我的整个人生观,这种深刻的认识能够大大有助于理解和描述我自己的或其他人的心理结构,但是整个的我,我的全部个性,我本身,就像我的指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永远不可能被人彻底理解,即便通过移情作用也不行,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只有在有生命的双方相互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他人和我才能消除这种隔离的障碍,因为我们俩都在上面的舞台上扮演角色,但是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两人之间的完全同一。

    即便一个简单的举动也是无法被充分描述的。人们可以写上几张纸来描绘蒙娜丽莎的微笑,但是仍然无法用言语捕捉到这张图画中的笑脸,这并不是因为蒙娜丽莎的微笑太神秘。每个人都微笑都是神秘的,除非人们见到的是那种虚假的微笑。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描绘出另一个人眼中所流露出的兴趣、激情,爱生性或仇恨、自恋的表情,以及表明一个人特征的各种不同的脸部表情,步态、知识或语调。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存在于这个世界

    存在方式的先决条件是独立、自由和有批判理性,其基本特征是存在的主动性。这里不是指忙于事物的外在主动性,而是指内在的主动性及创造性地使用我们人类的各种力量,主动尽职表现一个人的能力、才干和天赋——每个人生来都拥有这一切,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主动,也指自我更新、成长、释放、去爱、去翻越孤立看自我的藩篱,对一切感兴趣、能听取他人意见以及富有牺牲精神。

    然而所有这些体验并不能用语言所能够充分表达,语词只不过是满载着人的体验的容器,但人的体检往往会移除这些容器。

    因此,语词虽指某种体验,却不是体验。正当我想用思维和言语来表达我所体验到的一切的时候,这种体验消失了,它枯萎了,它仅仅是一种无生命的纯粹的思维,由此可见存在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只有那些与我的体验相同的人才能够理解它。在占有这一结构中,无生命的语词占统治地位,在存在这一结构中活生生的不可言传的体验占统治地位,当然在存在这一方式中也有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思维过程。

    也许用一种象征性的比喻能够最好地说明存在这一方式,当光线透过一层玻璃杯时,这个玻璃杯子呈现为蓝色,因为它吸收了一切其他颜色的光,而不让它们通过。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称此为一只蓝色的玻璃杯。恰恰是因为它并不保留蓝色的光波,它并不是因其占有蓝光,而是因其放出蓝光才拥有这个名称的。

    只有当我们减少占有方式即非存在方式,也就是说不在靠抓住我们所占有的一切,不放、心安理得的坐享其成,抓住我们的自我和占有物来寻求安全感和身份感的时候,存在方式才会出现。所谓存在就是要求人们放弃自我中心,抛弃自私心理或者用神秘,主义者的话来说,就是使自己达到一穷二白的境界。

    绝大多数人发现要使自己抛弃占有的形象实在是太难了,任何放弃这一倾向的尝试都会使他们忧心如焚,感到自己似乎失去了一切安全的保障,被抛进了无边无际的大海,而他们又不会游泳。这些人不知道他们抛弃了财产这一支柱后,就可以开始并用他们自身的力量独立行走了,他们以为他们不可能独立行走,假如没有自己所占有的物品之上的话,他们便会倒下,这种幻觉拖了他们的后腿。

    所以,我们要记住那个杯子,不占有的才会在你的生活中留下影子,形象,当你一旦以占有的方式生活,你即成了生活的奴隶

    结语

    总结一下我们从消费、学习、记忆、交谈、阅读、知识、信仰、爱这八个角度给大家解读什么才是有意的生活方式,才是存在的生活方式,想要生活幸福,我们要好好存在于我们的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