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奕含到阿廖沙,比肉体强奸更可怕的是人格“强奸”
台湾26岁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杀身亡后,关于性侵害的话题引发了极大关注,随着事件的发酵,一个叫阿廖沙的北京电影学院女学生也勇敢地站出来,曝光了自己曾被性侵的一段经历:2011年9月,其大学老师吴毅将她介绍给了一个摄影协会的老前辈,老前辈将她邀请到家里,进行了性侵举动,而这位老前辈,是她的班主任朱炯的父亲朱沿明。
于是,一部中国版的《熔炉》在互联网上盛大播出了。
为什么说阿廖沙的经历是中国版的《熔炉》呢?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韩国电影《熔炉》:
哑语美术老师仁浩来到一家聋哑人学校,发现很多学生的反应都非常异常,于是他通过观察和询问,得知了一个罪恶的真相,原来这所聋哑学校就是一所比集中营还残忍的魔窟,校长和教导主任都是恋童癖,他们不断地性侵、性虐、殴打学校几乎所有学生,有学生不堪折磨,甚至自杀死去。
而面对这一场令人发指的罪恶,学校的其他教职人员不但不揭发,还同流合污,要么直接参与其中,要么置之不理,并纵容和掩盖罪恶。
更令人恐怖的是,当新来的美术老师仁浩试图通过社会援助和法律手段拯救这些身陷魔窟的孩子时,很多老师还在法庭上公然做伪证,而很多民众还站在恶魔校长一方,声援他,并力证他的清白,还赞赏他是一个热心公益的“好人”。
▼蒋方舟评价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时说: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写得真好啊——我认为阅读时像被冰锥捅了一下,或是如溺水般喘不上气就是“好”的体验。早熟而美丽作者身上发生了耻辱的厄运,而她写下这厄运时略带戏谑的笔法有纳博科夫混血张爱玲的影子,可我们无法却像读《洛丽塔》一样,带着庆幸放下书,松了一口气地说:“幸好是假的。”
看《熔炉》更是如此,因为《熔炉》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而且在现实中,那些恶人并没有像影视剧中那样被绳之以法。直到电影播出爆火后,事件激起民愤,引发重视,韩国才出台了“熔炉法”。
这部电影里,令人分外愤慨的,除了校长和教导主任对孩子们的摧残,还有其他教师对他们的纵容和协助,以及那些事件曝光后还称颂他们的无知民众。
可怕的是,同样的事情却在阿廖沙身上重演了。
▼知乎上,阿廖沙的同学魏艾迪大概概述了阿廖沙事件的全过程,大体是可信的:阿廖沙是10级学生,据说当年和同寝室的一个深圳女生发生了矛盾,她想不开在宿舍里吞了安眠药自杀,后来洗胃救回来了。但是由于大一新生是有所谓的考察期,学校以她心理状态不适宜继续学习为由,让她休学保留学籍。然而2011级快开学的时候并没有人通知她来上学,她却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对于精神类、心理类疾病的休学复学过程很复杂,需要有三级甲等医院出具的完整报告佐证学生可以正常学习,但事实上 大多数医院都没有资格出具这样的证明,这种证明是具有明确的法律连带责任的,开具报告书的医生都相当谨慎 不会轻易出具。
走投无路的阿廖沙只好求助之前教过自己的老师吴毅,吴毅明知道朱沿明有侵害女生的前科,却还是把阿廖沙介绍了给他。而朱沿明则邀请她到了自己家里,进行了性侵害。
之后,阿廖沙便复学了,到了朱炯的班上。
尽管她并没有公开被性侵的细节,以及被性侵和复学之间的关系,但被性侵是毋庸置疑的了。然而,朱沿明对阿廖沙的肉体的强奸,其实只是这场噩梦的开始,更可怕的是她的系主任宋倩、班主任朱炯及同学们在事发后对她的人格“强奸”。
事发后,阿廖沙试图捍卫自己的权利,但是却遭到了以系主任宋倩为首的一大波老师的孤立。所有班主任的课程全部飘红,而更可怕的是,宋倩还给她特设了一个专座,并且禁止所有学生跟她来往。
▼自己的学生遭遇了强奸,为人师表,难道应该做的不是帮她维权吗?却蓄意孤立她、打压她、羞辱她,这和《熔炉》里那些纵容和协助校长强奸,并且为他脱罪的人有什么区别?这究竟是在给阿廖沙施压让她放弃维权,还是真的是蠢或者傻?心理到底有多强大,才昧着良心说被害者“人品恶劣”?这种老师,才是真正的“人品恶劣”吧!
阿廖沙陷入了一个困境,一个手握权力者携手围成的困境。她本来是受害者,然而在这个权利牢笼里,她却被渲染成了一个“坏学生”“害人精”。在此,我们不得不相信,权利真的具有指鹿为马的能力。而在这种密不透风的权利体系下,受害者弱小而无助得令人心寒。
阿廖沙回忆有一年大年三十,她发现父亲在给班主任发短信拜年,她和父亲大吵了一架。可是现在想起来,父亲是对她有多深沉的爱,才会给一个性侵犯的女儿发祝福短信,只是为了让女儿少受一点刁难。
而我在这席话里,看到的却是小人物的虚弱和无力,这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
▼阿廖沙事件中,令人不寒而栗的,除了老师的态度,还有周围的同学的态度。
阿廖沙曾经公开提过这件事,但周围人的反应“很荒谬”,男同学吐槽她太负能量了,把她微信给删了,而更可笑的是,班主任侄女居然说:“她有病吧,朱炯的父亲也不是第一次了,为什么就她唧唧歪歪。”
被嫌弃的难道不应该是强奸犯么,为什么倒成了被强奸者?因为强奸者是个惯犯,别人没发声,有人发声了,就是事儿逼?什么逻辑?这种人是怎么考上研究生的?
阿廖沙说:“在我被性侵折磨的那几年里,没有一个人认真心疼过我。我明白,因为我性格不软弱,因为我是夜店咖,因为我爱玩爱闹,因为我看起来不可怜,所以大家认为我被班主任父亲性侵不是什么。‘小题大作’基本上是所有人的评价!”
▼对她来说非常痛苦的性侵,居然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阿廖沙说,那些人是刀不扎在自己身上,自己不痛。是啊,有时候你看别人的经历总是看得云淡风轻,可是对别人来说那却是核爆炸啊!
如果说林奕含的自杀,是她走不出内心的困境,她不善于给自己“解套”。那么阿廖沙的困境,就是她走不出环境的困境,无法给自己“解套”。林奕含是被道德文化和对世界的认知套住了,而阿廖沙是被周围老师、同学给套住了。林奕含是主动的自我否定,而阿廖沙遭遇的却是来自外界的不断否定。
在阿廖沙的那个套子里,其实是一个连环套,有人当皮条客(吴毅),有人纵容罪恶颠倒黑白(宋倩),有人围观漠视甚至助纣为虐(她身边的某些同学)。一环套一环,导致她走不出她的困境。
▼我们讨论性侵时,总说,性侵者要勇敢的站出来,让那些混账无处遁形。可是光她们勇敢站出来就有用吗?很多人不愿意站出来,只是因为,人们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性侵者,说是她们贱、骚,为什么那些性侵犯不强奸别人,独独强奸你!很多人不愿意站出来,只是因为,不愿意在肉体被强奸之后再遭受一次人格的“强奸”了而已。
就像林奕含遭遇性侵时,她试图告诉她妈妈自己被性侵,她妈妈却说“那个女的一定很骚。”
从林奕含到阿廖沙,她们都经历过从肉体强奸到人格“强奸”,前者是导火索,而后者,才助攻完成对她们的一次完整的大型核爆。我们想要杜绝强奸和性侵,首先需要正视性侵这件事,分清黑白是非,把道德的枪口瞄准该瞄准的人,而不是相反方向。
一句话,想要这个世界上没有强奸,必须先解除对受害人人格“强奸”的武装!如若不然,其他都是妄谈。最后,以孔侑在《熔炉》中的一句话共勉吧: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