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散文

我们都一样,各自有光芒

2018-08-23  本文已影响5人  d8d73a002150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我们常用这句话来教导孩子们,要有集体荣誉感,要有大局意识。大河孕育滋养了小河,但我们又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哪个为真?其实,大河的水是从小河灌注而成的,而不是相反。今天看了孙隆基先生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感慨颇多,习老西要来跟大伙嘚吧嘚一下“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个人利益应服从于集体利益,也几乎快成为了处事公正的准则。“少数服从多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枪打出头鸟”等诸多谚语,要求在这个社会中个人要和大家保持一样,“敢为人先”之所以常被提出来,不就是因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么?

抹杀了“个人”就可以造成“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孙先生看来并未促进“集体”公益,徒然造成了“个人”的不发展而已。而要求一个不发展的“个人”去具有“个性”,就好比要求爬虫做高空飞行一般。

中国人一直都有自己“无私”而西方人“自私”的神话。这个神话实根植于由对“人”的不同定义而引起的语义学混淆。在本书中孙先生提到中国人必须由“二人”去定义“一人”,因此任何自我定义的“个体”都是“自私”的。中国人的“个人”比较单薄,常需受到社群的温暖照顾,西方人对别人既然摆出一副“贵客自理”的态度,自然就是“自私”。中国人的“心”比较发达,常需要与人“感通”,而西方人似乎是一种绝缘体,自然也是“自私”。中国人必须“做人”,而西方人则“是”(to be)人,一个只“是”他自己而不肯在别人面前去“做”的人,当然更是“自私”。此外,双方对“团体精神”(communal spirit)的理解也不相同。对新教文化的西方人来说,“团体精神”的意思是指彼此尊重对方的权利以及遵守公共秩序。对中国人来说却是在“自己人”之间不要斤斤计较,不应分你的与我的,在“自己人”圈外就无须这样“有心”地去“做人”,因此,中国人只有在必须“做人”的场合中才是“无私”的。放在我们亲爱的学生们身上来说,当学生处于在学校、班级这样的团体中时,除了必须要遵守纪律规章制度之外,我们还应该留意到学生作为个体的思考与价值。

在“跟大家一样”的压力下,即使要表现自己的伸张性,其方式也是奇特的,习老西在每一届的学生中总能看到各式“有个性”的孩子。经常有科任老师课后跟习老西反映,这些孩子上课捣蛋不配合。其实面对这些迫切希望得到老师关注的孩子,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要敢于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点,而不是为了便于自己的教学管理,一味要求“跟大家一样”、力求“正常”。

既然个体的“抹杀”并不会带来集体的“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在集体下去培育发展的个体呢?

在各行业中,总会提到提高效率。实际上,在教学教育过程里,同样需要教师的“高效”。就本文所讲到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来看,要想做到高效,必须要实现“精准”,即尊重个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我们要以生为本。生本课堂要求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学习,教育越来越走向“精准教育”,通过“精准定位”,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精准服务”。

一做实课前,缜密设计。具体来说备课备到学生,学生名字进学案;设计分层,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备好前测题,批阅前测题。二做精课中,平和锻造。利用小组学习,优先考虑学生互动讨论;带着红笔进教室,及时批改;走到学生身边,及时帮扶。三做细课后,精心保养。查漏补差,课后补备,镜面反思。

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中提到“中国文化之最大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从这本书中,对于个人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教育培养目标不是得到分数,而是得到人——拥有关键品质的、人格健全的、活力四射的人。我相信一个心怀梦想、积极进取的人,他总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他所必需的知识。

我们都一样,各自有光芒!永远保持欣赏,保持小河水满才能汇聚成大江大河的激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