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科学

美联储是如何“收割”全世界的(二)

2020-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沉底的蝎子

下面我要展示一些图解的内容,以便各位能更好的理解资本“收割”的原理。首先看下图,图中的电池被用来代表「创造力」,而下方那个标注了“A”的人既可以代表一个人,也可以代表一个地区。从图中你可以看到当A消耗「创造力」时,他内部会有“电流”通过。请注意「电流」的英文单词是“Currents”,其实它与“Currency”并无区别,都是「流通」的意思,只不过前者是一种存在于电子线路里的「流通」罢了。

因此上图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创造力」原本是可以自给自足的。注意,我并不是说一个自给自足的人在生活上不会受别人照顾,不,而是说,无论照顾与否,他实际都是在享用他自己的「创造力」成果。打个比方,爱因斯坦的「创造力」就是极强的,但他的「生产力」却非常地落后,以至于他难免需要受人照顾。所以请务必搞清楚此处所说的“自给自足”什么意思,是「创造力」的自给自足而不是「生产力」的自给自足。

上古时期的人类就曾经是「创造力」自给自足的典范,他们时刻明白一个人生活的好坏本是应得,没有人会计较物质界的公平或不公平。也正因为如此,地面上几乎不需要贸易,每个角色都活在完美的「同步性」(Synchronisity)中。就像打网游一样,如果一个角色很弱而玩家又不满意的话,他最多会设法再去充值、加血、买装备什么的,很少有玩家会不自量力地反复冲撞一个难关。所以你必须明白「创造力」是通过“充值”、“加血”、“买装备”等等方式来恢复的而不是在地面上吃饱肚子那么简单(吃饱肚子只是游戏的幻象而已);而当「创造力」提高了,一个人的物质生活才会真正地丰富起来。同样的,如果图中的电池能量被耗尽了,它就必须被充电,这就是关于「创造力」最形象的比喻。

但资本进来以后情况就不同了,注意看下图。B(资本家)自己其实有「创造力」,但他并没有在与A的互动中使用自己的,而是分享了A的「创造力」。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上篇文章中会提到「创造力」“缩水”的问题。很明显的,原本属于一个人的「创造力」现在被两个人分享了,这就好像一个电路里多串联了一个用电器一样。所以除非A也能使用某种方式去分享别人的「创造力」,否则他的「创造力」就会在未“充电”的情况下被渐渐地“吸干”。


要知道「银行家」与「资本家」并无太大的不同,「银行家」就是印钱的「资本家」;或者也可以说前者就是后者的“上家”。现在我们主要谈的是「银行家」,所以如果你把上图中的「资方」与「劳方」合并到右边,再把「银行家」放在左边,就得到了下面两张图。


我说过银行家只需要适时地开启「量化宽松」与「量化紧缩」这两套程序,就可以“空手套白狼”地吸干那些拜金主义者的创造力,所以当实施「量化紧缩」时,银行其实是断开了与“电路”的连接。注意看图中的红色“Currency”字样已消失,这象征着「流通」的停止。

货币其实是缺乏实质的,它只是一些契约和凭证;是银行为了吸引人类大脑的注意力而炮制的一种“假流通”而已;而真正的Currency至少必须是「物资」。所以「量化紧缩」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让民众自己恢复精力(充电)的过程。

这一“充电”一“放电”的过程极具周期性,像极了养绵羊、种韭菜的操作,这就是为什么民间会开始流行“薅羊毛”、“割韭菜”的说法;如果不是因为近些年银行业的逐渐失控,这种“收割”大概还可以一直暗中进行下去。

其实银行家也不希望走到这一步的,事情并非阴谋论者想象的那样简单,所有人都有无奈的那一面,下面我就要谈论一些这方面的细节。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距今五千年前的古代(已经不是上古时期了)。那时的情况与今天也很不一样,毫无疑问的当时并不存在量化宽松或紧缩的策略,一切的「量化」原本都是来自于「真实」(Truth)。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最初人类之所以能使用石头或贝壳当作货币,单纯是因为「信任」(Trust)。因为在那个撒旦的影响还较弱的年代,人类还不需要在物质界计较公平;虽然他们的确失去了一部分对灵界的感知,但上古时期的「同步性」还是有一部分被保留了下来,而「信任」就是这种「同步性」的表现之一。

人们不仅相互之间充满信任,而且尤其信任长老与先知,这也是为什么那时的社会体制被称为「神权政治」(Theocracy)。首先我要强调,称其为「政治」其实是错误的,由于现代人无法理解五千年前人的意识状态,所以我们只能把它想象成奴隶制,或某种专制的强权。但事实并非如此,古代人只是充满「信任」罢了,公平或不公平说法是逐渐到了现代才发展出来的。

所以长老与先知才是最初发明货币的人。一开始是用特殊的石头或贝壳,没有人会质疑这些货币的有效性,但随着人类的灵魂逐渐被撒旦渗透,有些人开始学会在物质界弄虚作假(比如自己去捡些贝壳来当货币),以至于贵金属后来才成为了法定货币。请仔细思考一下,「法定货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法规」也初步形成了。本来物质界并没有法规,一切都靠信任,只是到了后来信任逐渐缺失,法规才相应地形成,所以你看,这些现象从根本上都反映了人类灵性的倒退。

注意看下图,最初B(长老)对「创造力」进行「量化」时,他只是作为一个「顾问」而存在的。换句话说他并没有成为A“电路”中的一个环节;他只是告诉A他的「创造力」相当于多少贝壳而已,而那本来就是根据千里眼观察得出的事实(贝壳与物资的兑换率是参考了其他人的「创造力」而得出的整体评估)。

然后人们就拿着这些贝壳去交易。很多世纪以来这种方式都是可行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意识逐渐移向大脑,「货币」的“价值”才慢慢地与「创造力」脱钩,继而才有了「法规」。而这时的长老与先知也不再像从前一样受到群众的信任,「神权政治」也开始缓慢地向“议论型政治”过渡。

各位请不要误会,此处我并不想讨论纷繁复杂的政治学,因为就算那些学者们把「体制」的学问玩出花来,我也认为如今的政体只有一种,那就是「议论」。对与错、善与恶、公平或不公平等等全都被“降维”成嘴巴「议论」的话题,而灵性的「真相」(Truth)却逐渐被忽略,这就是Politics玩的把戏。

言归正传。通过前面的描述你大概已经了解,随着「神权政治」的逐渐消亡,长老与先知的信誉也变得越来越低。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像是失去了权威,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影响力只不过是由台前转为幕后了而已。由于无法获得民众直接的信任,他们只能创造间接的信任,渐渐地他们把「量化」发展成了建立在「法规」基础之上的借贷事业。也就是说,他们开始与民众做生意。因此最初的银行也就诞生了。当然那时可能会叫钱庄或别的什么名字。

要知道长老们并不是圣母白莲花,他们没有必要一味地讨好民众,当他们知道民众越来越忽视灵性,而他们又无法再继续谈论「创造力」时,他们就只能降低自己的格调来参与世俗,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长老并没有阴谋陷害任何人,是撒旦的攻击导致了人类意识的堕落。或者认真想一想,长老如果不假扮成普通人游戏人间,他还能干嘛?他就只能入定!

是否从事银行业其实都是无关的,他可以从事这世界上任何一个行业,但你会发现他总能找到成功的窍门,而这些优势与他的千里眼能力是紧密相连的。他能看到事物背后的隐秘法则,而普通人只能看到台面上的规则,就这点差别。所以我们不能责怪长老,要怪就怪自己没能活得更透彻。

在使用金银的年代也是一样,长老会是世界上最热衷于开发矿藏的人,毕竟金银也是可以量化宽松的,而且这一点在古代相对更容易实现。等到金银矿藏几乎被挖光后,纸币又开始成为「量化」的新宠,这实际上又反映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历史上的「量化宽松」远远大于「量化紧缩」。本来这二者应该是平衡的,但实际上并没有,这意味着银行业其实也在同步地堕落;长老与普通人一样也遭受着黑魔法的影响。

扯得有点远了,为避免累赘,此话题以后再议,下面让我用最后一张图来结束本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