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395天,16.13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95天
原文阅读: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讲解: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与众不同的讲述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中,我恭敬地快步从庭里走过,他忽然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无法讲话。’我回去就学《诗》。
又有一天,他独自站在庭中,我恭敬地快步从庭里走过,他忽然又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退下去后很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个收获,听到了《诗》的道理,听到了礼的道理,又听到了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启发思考:
这一章记录了陈亢背着老师,问他儿子孔鲤的所谓“异闻”,也就是老师有没有私自讲给自家儿子听的内容。
这个场景真实有趣。陈亢按照常情推测,认为父子血缘关系,感情肯定要超过一般的师生关系,说不好还有什么绝学秘籍,不向外公开教授,而私相授予自己的儿子。而孔子的儿子孔鲤,哪里知道陈亢的心思,他老实坦诚,问什么就答什么。
“尝立于庭”,是说夫子独自站立在庭院中,儿子老远看见了,赶紧收起神色,快步从旁走过,不想被夫子叫住了问话。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孔子平时家风就很严,儿子看见了父亲,不敢怠慢,一定要形容恭敬,而且见老爸独立庭中,也不敢打扰,快步走过。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两句话,我们多次听到夫子和弟子们说过这些内容。可见,孔子对儿子的叮嘱教导和学生一视同仁,都是强调对诗和礼的重视。
之前我们学过,孔子对《诗》非常重视。《诗》包罗着社会万象,读《诗》则事理通达,人情练达。《诗》生动活泼,言简意赅,读《诗》必然长于言语。
不学礼,就不懂如何做人处事。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仪,明明事情自己做得不错,别人也可能感受不好,难以达成良好效果。
在日常的沟通和交往中,懂礼就是能时时刻刻照顾他人的尊严,在语言、行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自然更容易赢得对方的尊重。
孔子为什么要“远其子”呢?孟子说过,君子异子而教,就是说,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是互相换学,我把儿子送到你那里学习,你把你儿子送到我这里来学习。可以想象,在教学当中必有严格要求,而且孩子没有达到学习要求或彼此意见想法不一致,难免会有批评训斥,父子之间会有心理上或言行上的冲突,有伤感情。
而且,也可能是出于另外一情况的考虑,父子毕竟是家人,总在一起,彼此太熟悉,关系太亲近。儿子容易不敬重父亲,不把老子当回事。
陈亢说自己“问一得三”,收获颇丰。而我们也通过他的这次活动得到了一个教的育典型案例。历来儒家注重言传身教,孔子教子更是典型案例。
孔子教育儿子孔鲤要学习《诗》和礼,指明如若不这样做就不知道怎么说话和立身处世。从“趋而过庭”可以看出伯鱼对父亲充满敬畏感,从“退而学《诗》”和“退而学礼”可以感觉到伯鱼对父亲十分遵从。
由此可见,孔子的家教甚严,也说明孔子并没有孟子提倡的“易子而教”,没有像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那样对自己的孩子放弃教育的责任(《爱弥儿》是一部教育巨著,可卢梭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而是高度重视并躬身践行对下一代的教育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