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业今何在?
在并不遥远的昨天,国有体制的工厂还有着子替父岗,甚至上阵父子兵的说法,那时他们还并不被成为“工二代”,而是“某厂子弟”。还有已经逐渐消失的手艺匠人的接班人制度。修鞋的、裱画的、做膏药的,这些古老的手工艺传承随着创业时代的洪流冲击,分崩瓦解。当然,并不是说这些行业就此消亡,但这种以血脉为联系的代代相传无法维系是不争的事实。
在老旧的街坊里,在门庭冷清的小铺子里,依稀可见的是已经上了年纪却依然坚守着门面的老人。即使做酱的手已不再孔武有力,他们依旧秉持老手艺人特有的执拗,做着他们终生的事业。或许在资本浪潮的席卷下,许多人会认为把一个小摊点称为事业着实可笑。可是,在物资并不丰富的上世纪90年代,就是这些一针一线,在锅碗瓢盆里鼓捣的手艺人为我们的世界抹上了一眼亮色。
当星巴克遍地开花,奶茶店开进小巷子的今天,我依然怀念小时候在街边叫卖的小糖人,小吃街里新鲜出炉的钵仔糕。是什么让这些几十年甚至百年的老店断代了呢?原因五花八门,既有大工业生产替代掉小作坊模式的小裁缝店,也有物质丰富了,“一双鞋穿半辈子”理念被推翻后没有生意的修鞋匠。最主要的原因,我想还是儿子辈或是孙字辈追求自身兴趣,不愿意守着传下来的手艺为生是最大的可能。
快速发展的社会把职业迭代的速度推向了顶峰。昨天还人潮汹涌的大卖场今天已经人去楼空,程序员成了21世纪的热门行业。老话说创业易,守业难。即便你是楼市大亨,你的儿子也会面临你未曾经历的危机,房产税的靴子落地意味着交易环节后的持有成本增加了,重资产不再坐享高增长倍数的收益。
没有成熟体制的家族生意同样面临危机。也许继任者们不会像手艺人接班人一样面临“面子”上挂不住的问题,但父辈的成功如同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他们身上。且不谈能否超越上一代的成就,他们的肩膀能否撑得住场面还有待商榷。
耐克创始人的二公子特拉维斯·奈特,经历了独自闯荡娱乐圈失手,哥哥去世,接着进入耐克管理层再到做出难度极高的定格动画《魔弦传说》,可以说最终是找到了自己的山头。从小就在父亲的光环下成长,到哪都被认出“啊,他是耐克的公子哥”,这也是很多名人后代的苦恼之处。尼古拉斯凯奇改名换姓,不愿在拍出《教父》的导演叔叔的名头下生活,以一己之力在好莱坞扬名立万。两者异曲同工,都开辟了自己的航道,不愿意被束缚在舒服的暖房里。
能否抛开大众的眼光,不去留意那些路人指点的声音,敢于走自己想走的路。是否轨迹和父辈相同并不重要,看起来容易的路好不好走,也要自己试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