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人物国学与传统文化

尘封帝国(049)“意气风发”的末代皇帝

2019-03-08  本文已影响5人  伏牛_

第六章  悲催天子

(一)“意气风发”的末代皇帝

朱温对这种背信弃义的小人最是恨之入骨,期间虽与刘仁恭有局部的小范围冲突,可由于李克用的介入,都没能攻下幽州,而且天下大势也不容他继续把重心放在北方,因为关中出事了,出大事了!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昭宗被宦官刘季述废掉,立德王李裕为帝。

关中的变化完全出乎朱温和敬翔的意料,是时候把重心放在关中和皇帝老儿身上,可现下的朝廷又岂是他们随随便便所能左右的吗?

唐昭宗李晔虽然不是唐朝的末代皇帝,到了他这一代唐朝已然显出败亡的迹象,他虽然是被宦官拥立的,他的才能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末代皇帝中确是数一数二的,昭宗不比三国时的汉献帝那样孱弱无能,他在上任之初就曾想凭借自己的能力恢复太宗时期的繁荣强盛,并且真正的付诸于行动,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却落得这般下场。

昭宗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没有才能,只是先辈们给他留下的烂摊子太烂了,是真的扶不动,悲催的昭宗雄心壮志的接下了这副烂摊子,不论结果如何,他都要为李唐王朝振兴拼上一把!

早在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僖宗皇帝病重,接班人的问题成了整个朝廷的头等大事,僖宗的儿子们都太过幼小,只能从众位已经成年的弟弟当中遴选,当时最为炙手可热的人选是吉王李保,他在大臣们眼中最为贤明,也更有可能成为匡扶之君,大臣们也都一致推举吉王。可唐朝末期掌握拥立大权的是宦官,大臣的意见仅供参考。

宦官头子杨复恭是继田令孜之后掌握左右军的,他的意见相比大臣们而言就显得更为重要,他觉得吉王李保太过优秀,不容易掌控,他更看重资质较为一般的寿王李杰,他的意见一经发表,众位大臣也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转而连连称赞寿王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有帝王之相等等,躺在病床上的僖宗哪还有什么意见,那就让寿王继位吧。寿王即位后改名李晔,就是唐昭宗。

在昭宗皇帝的一生中,有两个人是他深恶痛绝的,一个是扶植他登上帝位的宦官杨复恭,一个是目无皇室四处寻衅的李茂贞。

昭宗第一个要扳倒的也正是杨复恭,杨复恭显然看低了这位曾经的寿王,他也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因为新上任的皇帝看他很不顺眼。昭宗一上任,就开始巩固自己在朝廷上的势力,他明白当今大唐局势的根源在于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而这也将是他穷一生之精力要解决的问题。

一想到宦官专权,昭宗都忍不住问候自己那些已经躺在陵墓里的祖宗八代,要不是他们的无能和昏庸,哪至于让这些阉人如此的嚣张,可他也意识到宦官掌权的问题已然成尾大不掉之势,想要完全铲除是要费上一番功夫的。况且士大夫已经和宦官已经有过至少三次大规模的斗争,均败下阵来,这必然是一场硬仗,而且要讲求技巧。

昭宗还没有开始行动,杨复恭倒首先发难了,昭宗的舅舅王瓌想要去当节度使,按理说国舅当个节度使这不小事一桩嘛,可这事杨复恭就不乐意了,他害怕这位国舅爷成为自己的劲敌,第一个在朝堂上带头不同意,然后又说出了一堆天花乱坠的理由,当时就惹怒了昭宗,拂袖而去。

杨复恭见此情景,也得给皇帝点面子,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主动请求让国舅爷倒黔南当节度使,可国舅爷还没到黔南就淹死了。大家都觉得这是蹊跷,就派人去调查,这一查吓一跳,居然是杨复恭派人对国舅爷一家人下的毒手,昭宗非常生气,这账迟早要跟你算。

昭宗总结了前人与宦官争斗失败的经验,准备从杨复恭的亲近之人下手,他看中了杨复恭的义子杨守立,这些所谓的义子无非是利益上的合作伙伴,一旦有更大的诱惑,干爹分分钟变仇人,杨守立走的也是这条路线,昭宗更是看重他的这个软肋。

昭宗开始提拔杨守立,不到一年,杨守立便官拜天武都头、领镇海节度使、同平章事,有人撑腰的昭宗不再惧怕只手遮天的杨复恭,两人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之间你一拳我一脚的开始互怼。

杨复恭写信给自己在外的干儿子们说,你们要拥兵自立,别给朝廷进贡,偶尔还可以在言语上攻击一下朝廷。

昭宗一点也不示弱,你也别在长安城待了,滚到凤翔李茂贞那当监军去吧,让他收拾你。

杨复恭倚老卖老,我不去凤翔,我辞职不干了,回家养老。

昭宗心想,可以啊,跟我玩心眼,朕准了,直接免去杨复恭的官职,让他回家养老。

杨复恭一看这皇帝也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要赶自己走,恼羞成怒,杀死了前来送信的使者,逃到商山隐居去了。

第一阶段以杨复恭的逃走宣告结束。

去了商山的杨复恭左思右想都觉得自己亏的很,辛辛苦苦拥立的皇帝没两年竟然把自己踢了,这也太没出息,要是宦官的老前辈高力士、仇士良地下有知,非得问候我祖宗十八代不可,不行,我得反击!

杨复恭联络在兴元当节度使的侄子杨守亮,准备积粟练兵,对抗朝廷,昭宗也不含糊,当即令杨守立率大军讨伐兴元,逮捕杨复恭。此时的诸镇节度使如凤翔的李茂贞之流还是尊奉朝廷的旨意前来助阵,杨复恭落荒而逃。一年之后李茂贞拿下兴元,将杨复恭的人头送到长安,第二阶段昭宗再次宣告胜利。

可清除了杨复恭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唐末宦官把控朝政的局面,一个杨复恭倒了,仍会有成千上万个杨复恭重新把持朝政,祸国殃民。虽然很快昭宗也杀掉了杨守立这个极有可能成为杨复恭第二的“功臣”,可始终未能真正意义上撼动宦官队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