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旅读书《山海经》13 | 神奇动物之毛虫
《山海经》里的珍禽奇兽太多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洞穴藏的;有今古一脉相传,至今辨识度极高的;也有一头十身或十头一身这样华丽丽超生物学逻辑的……循着古人分类的线索,我们且看看这些动物多么有趣儿。
一、古代动物分类
先看看中国上古时代对于动物是怎么分类的?
远在上古时期,古人从最初的采集和渔猎生产中,学会辨别有用和有害的动植物。人们不断观察、不断分析、不断比较、不断认识,逐渐产生了早期素朴的分类思想。
最古老的分类是将认识到的动植物世界分成了草、木、虫、鱼、鸟、兽几个大类。这一分类认识可以从我国最早一部词典《尔雅》中充分反映出来。
《尔雅》的成书和《山海经》一样,没有统一定论,最早的周工作说是西周,可见其历史之悠久。这是一部专门解释古代词语的著作,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篇章,专门解释各类动植物名称。
后人在此基础上再一次对动物进行分类,广义上分为大兽和小虫。成书于汉代的《大戴礼记》及战国末期的《淮南子》进一步整合,将大兽——主要是以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为依据,分为毛虫、羽虫、鳞虫,介虫和裸虫。
小虫则是有别于大兽的动物,实际上即古老传统分类认识中的虫类,相当于现在分类学上的无脊椎动物。回到我们的《山海经》世界,相关的奇怪禽兽都是大兽,先来看看这五类分别是什么:
所谓毛虫,包括老虎、豹子、猪、牛、羊等。首先是它们“躯体被毛”,其次是它们的毛很粗,横截面是圆的,逐渐成了人们眼中的圆毛畜生。
羽虫,这类动物的形体特征是“体被羽毛”,《考工记》中说:锐喙决吻,细目短脰,小体骞腹。正是鸟类的形象。它们的羽毛是扁的,人们称之为扁毛畜生。
鳞介两类,是从传统鱼类分化出来的。鳞者即身上长着鳞片的鱼类和一些爬行动物,如穿山甲等。介者就是披着甲壳的,主要是龟鳖类。在后面的介绍里暂时将之划为一类。
第五类裸,是指体表无毛的动物,说白了即人。古人能将自己列入动物中的一类,还是挺了不起的。
其实早期对五类之分涉及到阴阳五行学说,如毛,属五行之金,秋属金,金色白,方位在西等都串在一起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皆有自己的首领:毛者麒麟,鳞者神龙,羽者凤凰,介者灵龟,人者圣人。有意思的是,其余四物各镇一方,人作为万物之长,居中统摄四方。
二、圆毛畜生
兽,即野兽,在古代动物分类学概念里,毛虫是典型动物。现实中毛毛虫挺可爱吧,但古代毛虫是指长着圆形毛发,有四肢的兽。
(1)真实的圆虫
不少人认为《山海经》主要讲怪兽,全凭想象支撑,离现实很远。咱们之前分析过,很多怪兽都可以和现实中的某款挂钩,虽不是百分百相似,但百分之八十还是有的。至于那生物学也无法支持的变化,大概率是记录者眼睛看花、脑有幻觉,或者本来就是对某个生活场景转换视角的叙述。
注意《山海经》是一本地理志,客观来说,其中描写的都是作者认为真实存在的动物。比如《南山经》说到的狌狌,像猴子,伏行人走。四条腿趴着走路,但跑起来时就站立起来,这叫人走。《山海经》中说,人如果吃了新鲜的狌狌肉,也能变成飞毛腿,像猴子一样跑得快。
之前聊过的鹿蜀,形状像马,头是白色的,身上的花纹像老虎,尾巴色红,清音如谣,叫声像人唱歌。佩戴这个动物的毛发,可以多子多孙。动物学家郭郛在《山海经注证》中说,鹿蜀就是一种斑马。斑马是非洲动物,啥时跑到亚洲来了?据说叙利亚在前几年出土了一个斑马化石,测到时间是4万年以前。也就是说,远古时代咱们现在生活的亚洲板块——真的出现或者存在过斑马。
PS:
这篇来得迟了,因春节前拐了个弯,看别的书去了,上班后又忙得四脚朝天……不过依然念叨我们的《山海经》,容我慢慢儿整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