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夜:我为什么不喜欢“孔融让梨”

2018-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月满襟怀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都被大人拿来当做一则寓言讲给小孩子听。作为寓言它表达了儒家所推崇的“谦让”,这并没什么不好,我所不喜欢的地方是,个人修养是一个人发自内在的自省和行动上的自觉,它需要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才能开始出现。但很多大人把这个故事强行灌输给幼小的孩子,其本质上已经偏离了让孩子学会谦让的品质。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我小时候的经历出发,大人说孔融让梨时实际上在说什么呢?

  一、希望孩子“懂事”。懂事说的是让孩子懂大人的意图和处境。大人要孩子明白大人希望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这种强迫三观尚未成熟的孩子去理解大人的处境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会形成压抑自己内心感受的思维定势。

  二、双标的成年人。大人想让孩子通过孔融让梨学会尊重比自己年长的人,这是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但恰恰是这句话大人自己却没有做到爱幼,没有尊重当下他要求的孩子,这真是讽刺。

  三、没有选择的扭曲的礼貌和谦让。当大人让你想故事里的孔融学习时,无论从主管或者客观出发,孩子都根本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大人要的只不过是听话,或者说是顺从,顺从他的意图的孩子。

  那这是为什么呢?

  一、礼貌和谦让应源于自发而非胁迫。儒家强调长幼有序,温良恭俭让的个人修养。所谓个人修养理应源自一个人的内心自省和行为自觉,如果它出自无形的威逼和胁迫,那最终造就的就是伪君子,古来多如此。

  二、所谓的选择造就准备好了答案。相声里有个段子是提个要求,问对方是否同意,但说出口的却是:“你是愿意的还是愿意啊?”这两个选择其实就是一个选择,这也是大人讲完这个故事后给孩子提供的潜在答案。他们希望看到孩子顺从自己,当抱持着这种期待的大人将孩子包围,就会在精神上心理上给孩子巨大的压力,孩子不敢得罪忤逆这些真正掌控这个世界的人,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

  三、缺乏对孩子内心的倾听。当听到这个故事后承认只想得到期待的结果,甚至用鼓励和赞扬来诱惑,用失望来威胁,却恰恰忽略的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最终抹杀孩子的独立性。

  那什么样的承认会这么做呢?从上面的描述已经可以看出来:控制欲强,不懂倾听,缺乏同理心。因为控制欲强所以要求弱小的孩子顺从自己,因为不懂倾听,所以自己内心手足无措无计可施,最终只能要求孩子听话,因为缺乏同理心,所以没有讲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

  那要如何去做才能避免再用“孔融让梨”式的故事去胁迫孩子呢?

  一、学会倾听,培养同理心,要用心去体会孩子内新年的想法和表现出的行为的含义,非如此不能明白孩子的处境。

  二、做一个心智成熟的现代人。一味要求他人顺从,并不是一个将科学当做自己宗教,有成熟稳定三观,懂得尊重他人和自己有不同想法的现代人应该具有的思想。

  三、孔子的时代并没有像现在成体系的法律,“礼”是大家共同遵守的社会基本规范,因为时代发展生产力进步,孔子的时代大家已经逐渐不遵守“礼”,所以孔子才会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礼”一直作为行为规范流传下来。孔融让梨希望我们学会尊重,学会尊重当下的行为规范,这才是真正的礼貌,而非违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还能指望他真正地尊重他人么?

  四、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让孩子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故事以感召和启发为主而非威逼,从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五、作为成熟的成年人知道的当然比孩子多,也并非所有事都必须听从孩子自己的选择。在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基础上,对孩子不懂的专业领域,还要尽量听取经验丰富的专家,在专业知识得到基础上临场在加入自己得到独立思考,这样的听话对孩子来说才是好的。

  所以,以后不要再用威逼利诱的方式给太小的孩子讲孔融让梨故事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