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名门】李觉笔下的长鄄马子谷

2020-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长鄄马氏

马一鹰/文

马子谷

以下内容来源于李觉 [1] 撰写的《国民革命军第70军来龙去脉》:

1937年7月 。卢沟桥事变发生,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我立即奉调回防,离开暑训团,到温州与刘英所部取得了联络 。从此,双方消除隔阂,一致抗日 。旋即率部到宁波集中,担任镇海一带的防卫工作 。此时,我被任命为第七十军军长,但实际兵力只十九师一个师,仍由我兼任该师师长 。

8月,上海保卫战 [2] 打响了,我师是参战者之一。不久,我在北伐时期结交的老朋友马子谷 [3] 来部工作。他是经有关方面介绍来与我合作的,和地下党联系密切。我们合作得很好,我们部队在前方浴血奋战,马子谷则在上海市发动人民慰劳我们,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斗志。马子谷还介绍潘汉年、郭沫若等人和我认识,并介绍一些进步人士来我部工作。他们都是全力支持部队抗日的,我表示竭诚欢迎,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因此,十九师在上海抗战中打得很好、很壮烈,是参战部队当中战绩最佳的10个师之一。全师伤亡也极其惨重,一个团全被打完了,才奉命撤出阵地,退至浙江东阳一带补训。这时,当局才将一二八师拨入我七十军的建制。

我当时曾聘请进步人士马子谷、朱江户、共产党员陈希周,在军干部训练班为政治教官,并由陈、朱率文工团到各旅、团进行讲演宣传,所以官兵在上述生活艰苦、战斗激烈、时间很长的情况下,能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不怕牺牲,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

1939年春,我又率部参加了南昌战役,然后调至湖北驻防。这时,陈希周所训练的干部已毕业,均参加到部队从事政治及军事训练工作。我请他们继续招收一批干部,随军集训,随时增补。这年秋,我部又参加了湘北第二次会战,战后调赴崇通敌后活动,在岳姑山地区打了两个多月游击战,然后又调赴赣北,在上皋、罗田参加了上皋会战。部队在元气未复的情况下能如此辗转作战,可以说全赖陈希周带来的这批新生骨干的支撑。但是,蒋介石却于此时秘密发布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因此,上峰对马子谷、陈希周、朱江户等人追查甚急,我以军长名义亲自为他们进行申诉,并负责担保他们绝无不轨言行,因而又维持了一阵。但不久,在我部参加进攻南昌的战役之后,上峰对他们三人的追究更急了。我决定让陈希周到重庆参加李济深的战地党政委员会,想从那里取得合法名义后,再回三战区工作;马子谷也到重庆担任七十军办事处代表,以作掩护,朱江户则仍留部队。这样安排之后,又暂时相安无事了一段时间。

以下内容来源于李觉撰写的《我参加湖南起义的经过》:

1948年冬,我把家眷送去香港,以策安全。后又只身回到长沙。在长沙,碰到许多老友,其中有位叫马子谷的,抗日战争时期多年在一道。抗战初期在上海,经他介绍,我会见过郭沫若、潘汉年以及其他一些爱国民主人士。我与马因常来往,私交很厚。我还知道他和程星龄是老朋友,而程在1941年任福建省政府秘书长(主席刘建绪)时,就因为有人说程和共产党有联系而被撤职的。我猜他在长沙一定有什么活动。不出所料,马私下对我明说,他和程星龄、刘公武、刘岳厚等正协助程潜搞和平解放运动,想邀我参加,任务是去东安跑一趟,劝唐、程两公合作,把他俩拉到一起,这样声势就大得多。我一听,就想到,如果运动真搞成功,3000万人民免遭涂炭,不是一桩大大的好事吗!我马上对他说:“我去试试看。”

在那个年代,好些事情的成败系于人缘。即以湖南起义活动来说,就我回忆所及,它和程潜的人缘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程潜准备搞起义是从1948年冬开始的,和地下党有联系的马子谷以及程星龄、刘岳厚都是他的谋士和得力助手。马子谷和驻长沙的宪兵团团长姜和瀛是新化同乡。当我在1948年回湖南时,就觉察到姜、马之间已经有些联系。姜还特地派一宪兵连随绥署行动,任务是保护程的个人安全。按向例,姜必须每天向宪兵司令张镇汇报情况,可是他对程的活动却秘而不宣。这就有利于起义活动的顺利进行。

马氏宗祠旧址

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4] 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补充资料

[1]

李觉: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出生于湖南长沙。1924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九期。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曾任国民党政府第25集团军总司令、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重庆中央训练团主任、总统府侍从武官。1934年11月率部在湘江岸边阻击长征红军,给红一军团造成惨重伤亡,几乎活捉林彪、聂荣臻。1949年参加湖南起义。同年8月与黄绍竑等人在香港联名通电起义。

[2]

上海保卫战即淞沪会战,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重要战役,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始,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3]

马子谷(马式材):原名永菽,又名世材、轼材,字任之。出生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1919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五四运动中担任“北京学生联合会”干事,五四运动后深入工人运动并任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教师,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相继参加广州起义、淞沪会战、浙赣会战、闽海抗战,为和平解放湖南立下汗马功劳。自1926年起,历任广州国民政府交通部专员,中国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委员,福建省政务委员会委员,武汉国民党中央党部组织部调查科科长、国民政府中的中共特别支部书记(国共合作时期的特别支部),华北民族革命同盟成员,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成员,国民革命第七十军战时步兵干部培训班教官,国民革命军第70军驻长沙、武汉、桂林、重庆办事处主任,民国福建省政府顾问兼干部考核专员,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民革命军第25集团军司令部少将参议,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统战策反小组成员,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与湖南临时省政府联合办公室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团结委员等职。自1919年起,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袁伯杨、周方、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女)、匡互生、夏明钢、王光临、王荷波、陈伯达、潘祖彝、陈希周(陈昭礼)、李黎洲、徐琛、李培桐、潘谷公、戴任、陈应中、毛泽民、盛世才、刘峙、汤恩伯、陈立夫、陈果夫、周恩来、杨匏安、刘清扬(女)、吴玉章、刘少奇、李维汉、杨献珍、雷瑜、方鼎英、邹鹏振、鲁涤平、彭湃、杨殷、刘珍年、杨献珍、王昌明、于右任、马维孝、潘汉年、陈独秀、彭述之、朱蕴山、吴成方、叶挺、许德瑗、朱江户、管长镛、何键、李觉、刘建绪、羊枣、王亚南、余志宏、陈公培、胡邦善、周里、欧阳方、程潜、陈明仁、邓飞黄、刘公武、刘岳厚、蒋昆、唐文夑、唐星、程星龄、文于一、唐生智、陈采夫、蔡杞材、刘人奎、姜和瀛、刘鸣球、伍光宗、魏镇、刘寿祺、谢淑周、张严佛、袁朴、肖劲光、黄克诚、黄曾樾、章士钊、李石曾、张大千、徐悲鸿、林伯渠等。

[4]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同盟会早期骨干,中国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尤其是担任监察院院长一职长达34年;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