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想不到,美国家长居然这样培养孩子的分类能力!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小朋友的逻辑思维非常好。
因为家长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美国的家长普遍认为:分类与排序(classify and sort)是逻辑思维尤其是数学思维的基础。
因此从小就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分类能力。
相比较之下,中国人的分类很概括,比如传统哲学中的“道”就包含了太多含义。
而西方人分类得更细。
如果同样50件东西,可能中国人就分成4大类,而西方人会分成10几个类别。
而分类越多,看一个单独事物就更细致,能更好的认识这一类的特性,特性越突出。
分类越少,能从个体里发现的特点就很少,分类之后特性就被忽视,结果导致很多应该发现的规律都没有发现。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美国的家长都是怎么教会孩子“分类”这项重要思考方式的。
首先,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美国家长就会把干净的物品放在孩子面前。
让他们摸一摸,甚至是尝一尝。
让孩子感受不同物品的质地。
就像这样,用积木、石子、木片等材料:
孩子再大一点,美国家长就开始让孩子学习配对(match)。
要知道,配对其实是分类的第一步,孩子要先学会观察事物的相同或不同点,才能做到配对。
把袜子打乱,让孩子挑出成双的那一只。
或者是把一个苹果和另一个苹果放在一起,一个香蕉和另一个香蕉放在一起。
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小道具,家长只需要开动脑筋。
掌握了观察和配对,接下来就让孩子开始学习分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有很多涉及到分类的活动。
比如在收拾家里时,我们会把玩的、用的、吃的、穿的分开整理。
在按类别将物件分开后,我们又会把相同的一类用的物件放到一起。
比如在洗好碗后,我们会将筷子、勺子、饭碗、汤碗、盘子再一一分开放置。
又比如,在超市购物回来,我们会把买的物品分类整理,食物放在一处、日常用品放在一处。
在小朋友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很多分类技能的使用。
比如在分类教学中一般包括按类别分类(如动物类、水果类、食物类、衣物类、交通工具类等);
按特征分类(如颜色/形状,会飞的/会游的);
按质地(如粗糙/光滑、木质的/金属的);
按功能(如吃的/玩的/用的)等等。
那美国家长到底有多重视培养孩子的分类能力,以及他们是怎么在家里教孩子学习分类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分大小:
比如把家里能找得到的小物件,石子、硬币、瓶盖、纽扣……让孩子按照大中小来分类。
分颜色:
这应该是不管美国小朋友还是中国小朋友,都最喜闻乐见的一种分类方式了。
色彩斑斓,热热闹闹。
有时甚至家长完全不必购买玩具,使用生活中/大自然中的物品,更加能锻炼孩子的观察和分辨能力。
家长可以准备不同大小、形状、颜色的纸板,如大小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分别有黄、红、绿等颜色。
或者使用纸板做成多种植物、动物模型,如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等。
让孩子按颜色进行分类。
比如用各种颜色的碗和小积木:
让孩子把虫子“捉”进对应颜色的瓶子或者瓶盖里:
车子放到对应颜色的赛道里:
用一只鞋盒也能玩颜色分类,只需要用纸板做成隔断,每个里面放入不同颜色的彩纸。
孩子就能玩得不亦乐乎:
有的美国家长用家里的零食,也能玩分类:
纸卷筒+几个碗+不同颜色的毛球,小毛球玩“钻管子”游戏咯~
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比赛,每人负责一个颜色,看谁的碗里最快集齐10个毛球?
更简单的颜色分类玩法,只需要准备几张不同颜色的彩纸,铺在桌面上。
让孩子把积木放在对应颜色的纸上。
或者是让孩子找一样家里相同颜色的物品,放在纸上。
简单,但很有趣,孩子一定会喜欢!
大自然中的物品,后院的落叶、石子、树枝,一样能成为游戏道具。
而且,更贴近自然,更能锻炼孩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捡来的树叶就这样按颜色分类:
分形状:
美国家长会准备不同色彩、不同大小的小球,如,大红球、大黄球、小红球、小黄球等混在一起,让孩子进行区分。
孩子有时有自己的分类标准,他不一定按父母的想法去做。
比如,有时按颜色分,还没弄完,又改成按大小分,分类的结果比较混乱。
这个时候,美国家长就会教给孩子,如何按统一标准进行分类。
在只按颜色分类中,大小红球分一类,大小黄球又是另一类。
以大小进行分类时,大的黄球和红球分一类,小的红球和黄球分成另一类。
孩子经过这样的启发后,就懂得了“相同”与“不相同”,“一样”与“不一样”的道理。
当孩子掌握了这样简单的分类,美国家长就再提升分类的难度。
再加入第三种球,如白色的大球和小球,对分类的对象和数量逐渐增加。
比如增加更多的形状:
连孩子们最最常见的字母也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颜色、大小写、有没有洞洞、有没有垂直的线、是不是对称的?……
没有孩子们玩不到,只有家长想不到。
提出的问题和分类方法越多,对孩子的思维越是“跳出盒子思考”的创意性锻炼。
从平面的2D图形,过渡到三维立体图形。
美国家长还会启发孩子,将抽象的形状和真实的物品相联系。
让孩子能够举一反三,在生活中更好地掌握分类这项技能。
等孩子掌握了形状的分类,就可以玩更有趣、难度也更高的玩法。
比如数独。
我们前面说了美国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会启发他们给物品配对。
孩子年龄大些,就可以玩拼图,拼图其实就是高阶版的配对。
拼图是一个假设、判断、选择的过程,而且能让孩子明白“部分”、“整体”的关系。
如果孩子还小,可以从简单的形状匹配、物品匹配开始。
再慢慢过渡到20片、30片以及更多数量的拼图。
分动植物类别、不同用途的物品等:
什么是有生命的?什么是无生命的?
谁生活在海洋,谁生活在陆地?
动物有哪些,又能细分为什么种类?
植物有哪些,它们的形状、颜色、气味、味道……都是什么样的?
怎么区分不同种类的动物,物品按照不同的用途该如何分类:
分餐具:
让孩子按照家里人数来分餐盘、刀叉、三明治等食物。
分生活场景:
将家里分为卧室、厨房、客厅、浴室、书房、花园等多个房间。
让孩子根据房间来选择对应的生活用品。
分类垃圾:
大家都知道日本有非常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其实美国的垃圾分类和处理也十分完善。
在美国乱丢垃圾是一种犯罪行为,而且是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
在美国同样全员重视环境保护,学校的环保课要上半个月。
很多的课程设计和教育模式都会在情景、情境中展开。
用图片、音乐等手段让孩子对于垃圾分类牢记在心,而且还要求回家分享给大人。
分职业:
美国的孩子从小就会了解不同的职业。
比如到爸爸妈妈的单位去参观,了解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
幼儿园和学校也会不定期组织各种户外活动。
前往消防局、邮局、图书馆、博物馆、牙医诊所、农场……等多个场所实地教学。
《神奇的校车》这套书中的卷毛老师和神奇的校车虽然不会真的存在。
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的“体验式教育”或者叫“沉浸式教育”。
除了以上固定的分类方法,美国家长还会启发孩子可以按照多种方法来分类。
让孩子明白分类的标准和答案可不是唯一的。
如果你以为石子就只能按照大小来分类,那就大错特错啦。
美国家长会告诉孩子,还可以分轻重、分颜色、分表面是否光滑,等等。
在花园里捡到的树叶、石子、树枝甚至是垃圾,都能拿来做分类练习。
玩法多着哪!
怎么样,看完了以上的美国家长教孩子分类的各种方法,你是不是脑洞大开?
别着急,重头戏还在后面哪!
请接着阅读。
其实美国家长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
他们并不关注孩子分类的结果是否正确,而是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这么分类。
想知道孩子这么分类的逻辑和思考是什么。
不同的类别之间,可能有一些共同之处,他们想启发孩子注意观察它们是什么?
我们依据什么把不同的种类区分开来?
是否还有其他的方式方法可以分类呢?
于是,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深入思考,就是这样一步步被引导开发起来。
比如区分虫子:
寻找物品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左边的蓝圈内都是动物,而右边的红圈内是四条腿的物品:
区分一个苹果和一个南瓜,它们原来有这么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不止步于简单地归类,照本宣科告诉孩子哺乳动物、卵生动物、哪些是蔬菜、哪些属于水果……是没用的。
而是要启发孩子思考,自己得出结论,甚至提出不一样的意见。
对孩子的分类能力训练在美国父母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这正是美国家长的高明之处。
看完了美国家长,咱们再来看看美国的小学老师。
在美国,除了家长会着重培养之外,还有学校的老师也会在方方面面培养孩子的分类能力。
今天我们也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在美国的小学里,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带钥匙的小柜子,可以放衣服和书包等物品,这个柜子就归他们自己管。
孩子们通常会把教材、图鉴这样比较重的东西放在学校。
需要带到学校去的东西,也就是文具、笔记本和午餐盒而已。
画画用的彩色蜡笔和彩笔,做手工的剪刀和胶水,以及纸等学习用品和办公用品都是大家共用的。
美国的小学教室由老师来布置,在我们中国家长眼中看着甚至有点“花里胡哨”。
但其实美国的老师们在布置教室时,首要要做到的一点就是:有序(orderly)。
学生生活在一个有序的环境里,自然也会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每学年的开始,小朋友们的家长会根据班主任的要求,带来新学期同学们需要的东西。
不愧是讲求公平合理的美国式教育。
由于彩色蜡笔、水彩笔、胶水和剪刀这类的文具不是个人私有,而是大家共用。
所以,小朋友们用完这些东西就会按照物品的种类认真分类。
没有谁天生就知道什么东西应该怎么放。
如果大人们塑造出了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就算不教孩子怎么做,孩子也能自然而然地学会整理物品的方法。
正是基于这个观点,美国小学才实行了这样的教育。
对于个人不带文具,文具公共化的美国小学,整理是一项不可欠缺的技能。
要求孩子们“将使用完物品的放回原位”这件简单的小事,将在系统化的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们就能自然而然地学会整理的方法。
想要将环境整理得井井有条,需要掌握以下要点:
按照种类和形状大小准备收纳箱;
给箱子贴上标签,便于一目了然地知道里边装了什么;
收拾的时候不要好大喜功,一点一点来;
常用的物品要放到容易拿到的地方。
这样一来,孩子们完成作业后,就可以顺手将用完的东西放回分好类的箱子里去。
东西好拿易放,就容易整理,不觉得费力。
美国K~1年级的孩子,每天在学校要有20~30分钟左右的独立阅读时间。
3~5年级需要3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
所以每个老师都在想方设法地创造一个分类明确的图书馆。
就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爱上读书!
老师们会把图书馆按照主题和难度等级进行分类,比如分成:
动物类、人物类、自然类、交通类、科学类、数学类……
并把每一类的书放在一个个的盒子里,像这样贴好标签:
在教室的墙上,张贴着孩子们画的树状图(tree map)。
这是美国的老师们用来引导孩子完成分类过程的。
树状图是最简单的一种思维导图。
这也就是今后孩子逻辑思维的前身。
慢慢让孩子学会将大的问题,分解为相互独立,又完全穷尽的小问题:
以上,就是美国的家长和老师们培养孩子分类能力的种种办法。
你Get到了多少?
分类练习,能够训练比较能力和分类能力,是培养逻辑思考的基础。
孩子们可能不会意识到某些行为背后的道理和作用,但是会因为觉得有趣而乐此不疲地进行分类。
分类也是整理的基础。
换句话说,通过整理,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所以,如果感到家里很乱,困惑于自己的孩子怎么不会整理,甚至是思维混乱。
那就好好学习一下美国小朋友的物品分类方法吧!
参考资料:
https://playingwithlearning.weebly.com/classifying-and-sorting.html
https://inspirationlaboratories.com/ideas-to-practice-classification-for-kids/
https://justifyingplaybased.weebly.com/classifying--sorting.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402ff20102ymhm.html
书籍《整理好身边的物品》等。
(全文结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