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先生文摘每周500字简书电影

我们热爱战争的唯一原因,就是没参加过战争

2017-09-01  本文已影响680人  智_先生
这是智先生的第32篇原创文章

01

凌晨去电影院看了《敦刻尔克》的首映,感触确实有很多。

由于是零点场,观影人数不多,没有婴儿的哭声、电话声或者嬉笑声,每个人保持着最高素质的安静。

当然,这和电影的沉浸式体验有很大关系,剧情紧凑有序,让人没有一丝倦意。

我之前对这部电影完全不了解,身边很多人也把它当成一部简单的战争纪录片而已。如果不是诺兰这个金字招牌吸引着我,或许就错过一部好片了。

克里斯托弗·诺兰

电影《敦刻尔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40万英法联军被德国纳粹逼退至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临着全军覆灭的严重形势。

当时英国政府的计划是力争撤离三万人,然而在众多民船的帮助下,一个星期内竟然救出了33万人,创造出伟大的奇迹。

这次撤退可以看做一场关键性的胜利,就如长征一般,英国成功保存了生力军才免遭覆灭。

用诺兰的话来评价这场战役:

如果大撤退失败了,英国就不得不臣服于德国,整个世界也将沦陷,或者说世界将会走向不同的命运:毫无疑问,德国将会占领欧洲,美国也不愿意去参战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不仅是二战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希特勒的御用摄影师拍摄了一组大撤退后的敦刻尔克照片:

被遗弃在路边的辎重 在敦刻尔克,被德军俘虏的士兵 盟军撤离后的敦刻尔克


02

回看电影《敦刻尔克》,诺兰再次用他的执着和真诚打动了观众,并一人身兼导演编剧制作三个职位,着实不易。

为了体验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渡海航线,他和妻子乘船从英格兰出发,历时19个小时,跨越了英吉利海峡成功抵达敦刻尔克。

同时,诺兰还请来了1500多名群演,训练成军队,并坚持使用胶片拍摄电影,为了让电影充满真实感。

为此,诺兰采用真实的海军驱逐舰以及喷火式战斗机拍摄,并拒绝一切电脑特效,因为他坚信,观众能分辨出真实和虚假的特效。

电影中真实的驱逐舰 架设在喷火式战斗机上的imax摄像机

从电影片头开始,诺兰就演绎了什么是沉浸式的体验手法,电影台词十分少,默片般的风格让电影的气氛充满着悬疑和惊险。

当别的电影还玩弄长镜头的时候,诺兰就在玩长配乐了。伴随着汉斯季默的经典配乐,观众的心情时刻在绷紧,跟着螺旋式上升的音乐而波澜起伏。

整部电影围绕着海陆空三条主线情节同步进行,被困在海滩等待撤退的士兵、英勇救援的民船和迎击敌机的战斗机。要将三者紧密相连,用极简手法融合进100多分钟的电影里,十分考验诺兰的功力。

幸好诺兰对时间的把控能力很强,剧情虽然紧凑,但每件事都讲的细致入微,不会出现拖沓的情况,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受。

在影片中,危机无处不在,敦刻尔克的沙滩上,密密麻麻地站着等待撤退的士兵,却是死一般寂静,没有任何喧哗。除了医护兵运送着伤员离开外,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绝望的眼神

疯狂的敌机在天上呼啸而过,海滩上的士兵就像稻草人般面临着被收割的命运。

面对着敌机,没有任何的反抗能力 爆炸声即使躲在海底也十分的刺耳

即使登上了军舰也不是高枕无忧,随时会遭到鱼雷的袭击,导致全员覆灭。

躲在甲板内的士兵很难逃生

人性的阴暗和扭曲,在战争的残酷阴影下全然暴露,对海面上漂浮的尸体,士兵们也只能把它们推开,不敢与之直视。

每个人都预料到自己相似的命运,仍排着队赴死

整部电影看下来,有几幕画面让我印象很深刻:

第一幕是敌机在敦刻尔克沙滩上进行轰炸时,士兵们纷纷扑倒自卫,仍有部分人被当场炸死。

轰炸机走后,士兵们迟钝地站起来,不理会一旁的尸体,重新排好队,脸色平静而麻木,场面陷入一片寂静。

没有所谓的哀兵必胜,只有哀莫过于心死,失望和颓丧的情绪弥漫整个海滩。

麻木的士兵

第二幕是士兵撤退到祖国故土后,有许多民众欢送,没有意料之中的谩骂和指责。

其中有个盲人站在码头,为每个士兵发毛毯,嘴里不断地念叨:“做得好,做得好......

主角叹着气说道:“我们只是保住了性命。”

盲人这样回应:“那已经做得很好了。”


03

回溯历史,为英法联军赢来宝贵的撤离时间,离不开希特勒的“迟疑”。倘若希特勒坚决发动战争,以装甲部队的机动性,面临丢盔弃甲的士兵们,将是一面倒的大屠杀。

战争的残酷,隔着荧幕是很难感受得出来,正如南京大屠杀一般,无数的万人坑见证着惨绝人寰的历史。

老一辈们尚且保留着对抗日战争的印象,那山河破碎,那国家兴亡,刻骨而铭心。如今我们看到的则是岁月静好,和平而安详。

每当提及战争,埋藏在男人心底的那腔热血就开始澎湃,恨不得撸起袖子去保家卫国,将一切问题看得简单化。

有战争就有死亡,我们热爱战争的唯一原因,就是没参加过战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