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
在唐玄宗“开元盛世”的表象下,蕴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其中之一就是为了抵御边疆少数民族的进攻,唐王朝过于依赖各个藩镇的力量,给了藩镇太多的自主权,藩镇的各个节度使有自己招募士兵的权力,可以自主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甚至各个节度使的任命都不听命于朝廷,他们往往或者子承父位,或者牙将代替主将自立,这些都为节度使拥兵自重创造了条件,给唐王朝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公元755年,集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山在范阳悍然发动叛乱,率兵十五万南下直逼长安,唐玄宗没有一点防备,由于承平日久,唐军军备懈怠,不是叛军的对手,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唐玄宗仓皇离开长安,逃往四川。
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山西即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组织军队抵抗安禄山。安禄山一度占领洛阳和长安,建立政权,自称燕王,反叛唐朝两年之后,他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部将史思明见安禄山已死,拥兵自重,不听安庆绪调遣。
唐军经过最初的慌乱,渐渐恢复了自己应有的军事素质,一鼓作气将叛军赶出洛阳,不久后,史思明率大军又攻占洛阳,但是他和安禄山一样,也被自己的儿子杀死。
唐军用八年的时间平息了叛乱,但是大唐王朝的强盛也从此一去不复返。
虽然安史之乱被平息,但是藩镇割据这个毒瘤并未铲除,反而越来越严重,到了唐朝后期,比如河朔三镇,虽然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是实际上已是一个个独立的王国。
除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也是大唐王朝的另一个大毒瘤,宦官专权由唐玄宗宠信高力士开始,慢慢的,宦官攫取了越来越大的权力,他们不但把持朝政,甚至可以废立皇帝,直到决定皇帝的生死,唐朝晚期,至少有七名皇帝是由宦官所立,至少有四名唐皇在宦官手中丢掉性命。
公元874年,王仙芝领导农民起义,黄巢在山东响应,四年之后,王仙芝战死,黄巢继续与唐王朝战斗,他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却没有乘胜追击剿灭残余的唐军,给了唐王朝一个喘息的机会,唐军集合残军,又杀了回来,黄巢不得不退出长安,884年,他在战斗中死去,起义最终失败。
黄巢起义虽然被镇压,却沉重地打击了大唐王朝的统治,唐王朝此刻已是名存实亡,各地的割据势力纷纷崛起,互相攻伐争夺天下,最大的两股势力是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902年,朱温击败李克用。
公元907年,朱温攻下长安,唐王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