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
1。今后无论如何,记住~请自重,自爱。
2017年12月15日晚
2。《当我开始爱自己》
卓别林/文[微笑]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真实”。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懂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
是多么的无礼,就算我知道,时机并不成熟,
那人也还没有做好准备,
就算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尊重”。
当我开始爱自己,
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
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
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
如今,我称之为“成熟”。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才明白,我其实一直都在正确的时间,
正确的地方,发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
由此我得以平静。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自信”。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
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
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
用我的方式、我的韵律。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单纯”。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
不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情和环境,
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
从前我把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
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自爱”。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总想着要永远正确,不犯错误。
我今天明白了,这叫做“谦逊”。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
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
现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
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地,
如此日复一日。这就叫“完美”。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明白,我的思虑让我变得贫乏和病态,
但当我唤起了心灵的力量,
理智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伙伴,
这种组合我称之为,“心的智慧”。
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
矛盾和问题,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
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这就是“生命”!
3。痛苦是人生的拐杖,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不想才会不行。人生的忧虑有40%属于过去,50%属于未来,只有10%属于现在。坚强到骨髓中去。无论糟糕与否,事情总不是你想像的那样。所以别灰心,别庆幸。待人处事该有静气。若无其事,原来是最好的报复。何必向不值得的人证明什么,生活的更好,是为自己。生活与电视剧的区别是,没有谁会歇斯底里的恨一个人,更没有谁会痛彻心扉的爱一个人。平静,恬淡,安然。对于没结果的事,只努力,不揣测。失败了埋怨自己努力不够,成功了便是自己尽心尽力。等待的过程不需要忐忑的心。对有些人所谓的直率真心,终究只会害人害己。理不清的事郁结于口就够了,郁结于心你就输了。活着就是为为什么活着找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叫做理想。我知道有些事不需要解释,可还是会因为那些不需要而难过。自尊自爱也是种吸引人的魅力。所谓成熟,不过更加能忍耐痛苦罢了。
3。不要总是拿规矩去衡量和苛求别人,
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是与人相处之道
问:
为什么当我心里开始有一些标准以后,
自己会非常顽固地执着于它?
甚至用这些规矩去看身边的人?
现在我和同事在相处的过程中,
我就发现我会拿一些高的标准去衡量她,
而对方也用她自己的人生观和标准来看待我,
每次我们做的一些事和说的一些话,
总是不符合彼此心里的要求,就会埋怨对方,
因为大家的思想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所以相处得很不开心。
答:
这说明你的思想观点和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规矩和标准主要是要拿来自律的,
是用它们来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的。
我们大部分人的观点就是:
自己可以无底线地放纵随心所欲做小人,
但是却要拿圣人的标准去苛求别人评判别人;
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达不到的高度,
却总是要求别人做到达到;
自己从不懂得宽容体谅别人,
却时时处处要别人体谅自己理解自己。
现代网络社会里,
那些喜欢躲在阴暗处、却占据道德制高点,
肆无忌惮口诛笔伐挑动事端的“键盘侠”,
就是这种错误而不自知的颠倒见解行为的典型代表。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颠倒的思想。
因为思想颠倒了,
我们待人处事的方向就错了,
我们会发现自己与别人格格不入,
渐渐地内心充满了不满、抱怨和嗔恨,
这样的心理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朋友越来越少,家人越来越疏远,
亲近的人一个个地变成了“路人”甚至“敌人”,
“父母”“子女”“夫妻”“闺蜜”“知己”也成了不理解自己的冤家
幸福越远,挫折和烦恼却越来越多,
成为“孤家寡人”人生处处皆不如意。
我们会发现,自己活得越来越像一只刺猬,
靠虚张声势的强大来掩饰自我的错误与脆弱,
自欺欺人的结果只能是把生活搞得一塌糊涂,
幸福越来越遥远,人生越来越无趣。
但无始以来我们一直都是如此地自爱、
自我感觉良好,自视甚高
意识不到这一切都是自己亲手所造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
孔圣人的弟子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
省什么呢?对我们大多数来说,
最重要的是要反省自己的错误,
察觉自己的过错然后努力去纠正,
不断修正自我的思想和言行,
同时“见贤思齐”,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接纳别人正确的见解和建议,取长补短,
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品行不断完善,
智慧不断增长,人生更加完美,
我们所渴求的幸福也必定能够如愿获得。
伟大导师佛陀所有的经典,
都在教导我们如何去自律,降服自我的烦恼,
教导我们如何以增长智慧为主、
以增加慈悲为辅,不断修正完善自我。
如果我们能够认真闻思、依教奉行,
逐渐扩展心胸、增加智慧之后就会发现,
一直以来自己的心量眼光有多么狭隘、
自己又是多么执着、自私和偏激;
才会发现一切的烦恼痛苦都是自招自找;
也才会发现人生一切的无常变化及如梦如幻;
才能够明白我们所有的执着,
都是因为没有智慧的缘故
而执假为真、痴心妄想地“渴求永恒的泡沫”。
因为没有智慧,往往对最在乎最关心我们的、
最亲近的家人朋友不知珍惜而且无比苛刻,
却很少自我审视反省,自己又何尝完美过?
现实中更多的是拥有时不知珍惜,横眉怒目、指手画脚
失去后纠结痛苦、捶胸顿足、懊悔痛苦
却忘了都是自己的自私自我推开了幸福
我们总是自视甚高自我感觉良好,
只记得自己的付出而忘记曾经的索取与得到;
只记得自己的善良温存
而忘记曾经的恶意冷酷牙尖舌利及对别人的伤害;
总认为自己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者”,
总是责怪别人不理解自己不配合自己,
责怪别人见识短浅固执己见“都是蠢物”。
就这样以所谓的“爱”和“好心”的利剑,
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了自己、更伤害了身边的人。
要避免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就需要在生活中时时刻刻反省自己。
要高标准要求自己,
面对别人时则尽量保持宽容豁达的心态,
要记得时时反观自我:
要求或期待别人做到的,
我能不能做到?我又做到了多少?
这才是智者所为所思。
但是不断反思认识自己的错误,
并非是要完全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也并非要一直纠结于自己的错误而一蹶不振,
这种过于极端的心态也非常不可取。
认识到错误,是为了积极面对并改正错误,
这需要一份勇气、一份担当,
以及塑造更加完美自我的一份责任和自信。
如果一直这样做下去,
平常的生活也可以成为道场,
帮助我们不断修正自我、增长智慧。
然后你会发现:
往昔所有的烦恼和痛苦、一切的违缘障碍,
原来都是自己自编自导自演而自我制造的;
那些令人向往触手可及的幸福和快乐,
也都是被自己错误的思想一手推开了;
而其实自己也有能力降服烦恼创造幸福,
幸福和快乐距离自己并不遥远。
4。我来打击诸位(那些爱不离口的年轻人)
爱的定义:是为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的一种意愿。真正的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的人格。
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的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与别人“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自我牢笼,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流,声势浩大地涌向了我们所爱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我跟我的爱的人结合在一起了。
在某种意义上,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让我们体验到了年幼时无所不能的快感,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实现愿望。我们感觉爱无比强大,能够征服一切,前途无限光明。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感觉是虚幻的,常常与现实脱节。这种感觉就和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自认为能称霸世界一样不可理喻。残酷的现实,迟早会击溃两岁孩子的幻想,同样也会击溃我们的爱情之梦。之后,双方会惊讶地意识到,自已其实并没有和对方融为一体,彼此的欲望、爱好、想法都相去极远。于是,两人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扰,又恢复成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当最初的激情终结时,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状,留下的只有失落和幻灭,心灵绝不会因此成长。
浪漫的爱情神话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的可怕的谎言。数不清的人陶醉于神话营造的虚假氛围中,只想成为爱情的奴隶,到头来却发现自已始终活在自欺欺人的假象中。但是由于我们提前尝到了自我界限消失后的滋味—幻想中神秘爱的感觉,所以在激情过后,我们仍醉心于那种美好感觉,这种感觉会成为一个诱因,引发我们去追求真爱。坠入情网,并不是爱,但它却是爱的神秘架构中最重要的一环。
长期不断的付出爱,使我们生活在了精神贯注的境界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便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的程度后,自我界限就会淡化,而这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随着爱的进展,自我与世界的区别越来越模糊,最终让我们与世界融为一体。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自我延伸的越久,爱得就越深;爱得就越深,自我与世界的区别就越淡,我们就越认同世界,坠入情网那种自我界限崩溃所产生的狂喜就越容易出现。但这一次,我们是与所爱的对象真正结合在了一起。
爱的风险
在爱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自己的灵魂朝着心爱的对象延伸,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能够成长。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想把激情及至生命献给对方,心理学家把这种状态 称之为“精神贯注”。
让我们进一步区分爱与依赖的本质,以便明确一个事实:不是所有的“精神贯注”都是爱,那些与心智成熟无关,不能给心灵带来任何滋养的“精神贯注”,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行为,不仅需要用心,更需要用脑。过分的爱还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去照顾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要让家人获得健康,就必须容许他们自尊自爱,学会自我照顾。他需要摆正角色,不能对家人惟命是从,要适当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和期望,这对于家人的健康有好处。爱绝不是无条的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
培养爱好是自我滋养的有效手段。但爱好本身并不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终极目标,否则就偏离了人生的本质。
爱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关怀,表达关怀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不愿把别的事放到一边,就意味着你不愿真正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耗费精力的过程,必须以爱为出发点,只有基于共同成长、自我完善的意愿,才能够达到倾听的目的。
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也会跟着一并走向成熟,这对于双方都是大有益处。不少父母在子女处于青春期以前,尚算得上尽职尽责,渐渐地,其思维却变得落后和迟钝起来,无法适应子女的成长与改变。他们不思进取,放弃了自我完善的进程。
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断努力,而且必然是艰苦的过程,它必须与自然法则对抗,必须跟循规蹈矩的自然倾向背道而驰。
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碍就是懒惰。懒惰是爱的对立面。
懒惰是人生中的一种可怕的消极力量。懒惰与你花多少时间工作、如何对别人尽职尽责没有多少关系。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一个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察觉到自身的懒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懒惰的痕迹。与懒惰对抗是永恒的战斗,永远不能放弃,要与懒惰斗争到底。
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病态的自己(懒惰的病态的力量)和一个健康的自己(健康的力量)。健康的力量必须时刻提防懒惰的病态的力量,后者始终潜伏在我们的身体中。
5。诚心对你的,拿出你的真心;
无心管你的,亮出你的决心!
在乎你的,要加倍在乎,
冷落你的,就不屑一顾,
这就是爱憎分明的性格。
对你好的人,定当涌泉相报,
对你不好的,绝不硬贴硬靠,
这就是自尊自爱的原则。
与人相处:
你尊重我,我就尊重你,
你无视我,我就无视你,
就这么简单!
6。
在现代世界中
只有极少数人具有了悟心性的品质
因此,即使要我们想象觉悟到底是怎么回事
或觉悟者到底是怎么样的人,都是难事
要开始想象我们自己也可以觉悟
那就更难
我们的社会虽然极力强调
生命和自由的价值,事实上却认定
只应追求权力、性或金钱
时时刻刻都需要逃避
与死亡或真实生命的接触
如果告诉我们,
或认为自己可能有潜力时,
我们自己都不能相信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精神转化这一回事了
都会认为
只有过去的大圣人和上师才办得到
嘉瓦仁波切经常提到,在现代世界中
许多人都缺少自爱和自尊,我们整个展望
都建立在自己能力有限的错误信念上
这就否定了我们有可能觉醒的一切展望
更可悲的是,违反了佛法的中心思想
本来是圆满具足的
即使我们要开始想自己有觉悟的可能性
如果没有人开示心性法门
或告诉我们绝对有可能体悟心性
只要一看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心思
完全是愤怒、贪婪、嫉妒、怨恨、
残酷、欲望、恐惧、焦虑和纷乱
就会永远扫除觉悟的任何希望
然而,觉悟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而且地球上还有觉悟的大师活着
当你面对面见到一位大师时,
你将会打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和感动
你将会了解过去你认为只是观念性的字眼
如「光明」、「智慧」其实是真的
今日世界虽然危机重重却也很令人鼓舞
现代的心灵慢慢接触到各种实相
像嘉瓦仁波切和德蕾莎修女这些大师级人物
都可以在电视上看到
许多东方大师都来到西方访问和教授
来自所有神秘传统的书籍
正赢得越来越多的广大读者群
地球的悲惨情况正在逐渐唤醒人们
进行全球性的改造
诚如我前面所说的,觉悟是真实的事
不管我们是谁每个人都可以
在适当的环境及如法的训练下
体悟到心性因而了解
我们本身就有不死和永远清净的本性
这是世界所有神秘传统的诺言
而有无数的人实现了这种心性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
这个诺言的妙处是
心性不是身外物,不是怪物,
不是精英才有,而是一切人类都有
大师告诉我们,当我们体悟心性时
它是出乎意料的平常
精神方面的真理,并不是刻意经营的
也并不神秘,完全是一种常识
当你体悟心性时,迷惑被一层一层剥掉了
你并非真的「成」佛,
只是逐渐不再迷惑而已。
成佛并非变成全能的精神超人,
而是终于成为真正的人。
有一支最伟大的佛教传统,
称心性为「平常的智慧」。
我不能更充分表达它:
我们的真性和一切众生的自性,
并没有什么不寻常。讽刺的是,
我们所谓的平常世界才真正的是不平常,
因为我们对轮回世界的迷惑景象,
产生了疯狂的、刻意营造的幻觉。
就是这种「不寻常的」景象,
让我们看不见「平常的」、
自然的、人人本具的心性。
设想诸佛现在就看着我们:
对于我们无可救药的混乱情况,
诸佛会感到多么讶异而伤心啊!
因为我们庸人自扰地把事情搅得这么复杂,
有时候当上师传示心性法门时,
我们都嫌它简单到不足以相信。
我们的凡夫心告诉我们,
这不可能是心性,心性应该不止于此。
它应该是比较「荣耀的」,
灿丽的光芒在我们四周的虚空闪烁着,
金发飘逸的天使翩然而下迎接我们,
然后是深沉的巫师声:
「现在你已经听到了心性法门。」
事实上,这种剧情绝对是子虚乌有的。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过分强调智力,
所以我们就想象觉悟需要高度的聪明才智。
事实上,许多聪明才智反而是障碍。
有一句西藏谚语说:
「如果你太聪明了,就会完全抓不到重点。」
贝珠仁波切说:
「逻辑的心似乎有趣,却是迷惑的种子。」
人们也许沉醉于他们的理论,
却可能失掉每一件事的重点。
我们西藏人说:
「理论就像衣服上的补钉一样,
有一天会掉的。」
让我告诉你一个令人鼓舞的故事:
十九世纪的一位上师,
他有一位笨头笨脑的徒弟。
上师一再地教他,对他开示心性,
这位徒弟还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上师有点火,就对徒弟说:
「看,我要你把这一大袋的大麦背到山顶,
一路上你不可以停下来休息,
你必须一口气走到山顶。」
这位徒弟是个头脑简单的人,
但他对上师却有不可动摇的恭敬心和信心,
就完全依照上师的话去做。
袋子很重,他背起袋子,
开始爬上山坡,不敢停下来。
他只是不停地走路,袋子却变得越来越重,
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到山顶。
放下袋子,整个人颓然倒地,
虽然精疲力竭,却十分舒畅。
他感受到清新的山风拂面而来。
一切障碍就此瓦解了,
而他的凡夫心也跟着瓦解。
一切万物似乎都停下来。
就在那一刹那,他突然体悟到他的心性。
心想:「啊!这正是上师一直在告诉我的。」
于是跑回山下,不顾任何禁忌,
就冲进上师的房间。
「我已经明白了……我确实明白了!」
他的上师若有所指地对他说:
「这么说来,你有一趟有趣的登山之旅」
你也可以有那位徒弟在山顶上的经验,
就是那种经验,
将带给你与生死讨价还价的大无畏。
但什么是最好、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呢?
第一步是练习禅坐。
禅修可以净化凡夫心,
揭穿它的假面具,除尽习气和迷惑,
让我们能够在因缘成熟时认清我们的真面目。——索甲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