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度认知社曹升:如何通过提升品牌体验完成内容营销升级?

2017-06-29  本文已影响0人  灰度认知社

一、如何提升认知能力?

先讲一个故事:有一只猫在追逐一只老鼠,眼看就要追上了,这只老鼠突然转过脸来冲着猫大喊汪汪,出于本能的反应,猫扭头就跑,老鼠一边擦汗一边说:“关键时候才知道掌握一门外语有多么重要啊!”

我们一般怎么学外语?

学外语通常有三个结构,第一要掌握1000个单词足以进行日常表达;第二要掌握语法;第三要掌握英语900例句。

我们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时,会套用框架。首先,会把新鲜事物中的元素归类;其次,找到一种算法,就像英语语法一样,弄清楚主谓宾和定语分别是什么;最后,借用工具来使用它。

这就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框架,罗辑思维的罗振宇最近也提出了“灰度认知,黑白决策”的概念,这就属于以上所说认知基本框架的一部分。利用这个思路,可以解决内容营销的相关问题。

二、内容营销的碎片化认知

大的产品观和大的增长观情况之下内容营销是什么?我们现在的习惯是碎片化的认知,尤其是从微信文章的打开率很高就可以看出。所以,我们在谈到内容营销的时候如果讲体系化根本不现实,应该碎片化看一下什么是内容营销。

这是中欧、哈佛、清华合办的一个课程(H5的页面有6页我们摘取了3页),仔细看会发现商学院作为一种产品在6页介绍中间关于产品介绍只有1页,关于产品老师的介绍也只有1页,只有六分之二,剩下的六分之四是什么呢?利用3个例子来说明。

在中国最贵的商学院学费最少要六十几万,最高的八十几万,假设是60到80万之间,折合到每天的学费估计一天是一万,便宜的七千多块钱。当我一天花一万块钱去买一个产品,决策的时候就是以产品为主吗?如果我是以产品为主,就会要求这个学校打印详细的课程清单,在工作中怎么应用、什么老师来、老师水平怎么样等等这些信息都要获取才能买它,但是我们发现大家买它的时候不是以产品为第一位的。

我们上商学院以什么为第一位?品牌、圈子!我们买商学院课程第一诉求就是校友关系,这是个表层现象,它的背后是结果、资源,是双向筛选的机制对应的品牌调性。你做出决策的时候,50%的以上因素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之外的东西,这种商学院的学习算不算一种内容型产品?内容型产品内涵是什么我们先不说,我们先碎片化定在脑海中。

第二个是一个很有名的米其林三星厨师,有时候想米其林是不是疯了?它绝大部分业务在ToB,就像我们多少人买车会打开盖子看一看这是什么牌的发功机、变速箱、沙发座?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它有品牌,甚至还有内容,米其林指南上红色是美食,绿色是旅游。米其林也会在道路出行选择上给出建议,说明它的业务范围还是很广。那么它生产出来的内容跟它的产品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生产是为了什么?这种内容算不算一种自传播的内容?算不算我们用户生活的一部分?算不算是可以进行社交的内容?先假定社交型内容。

第三个是百雀羚,百雀羚的广告很有争议,因为转化率低。百雀羚究竟是一个现象级广告还是一个现象级的产品?是因为产品好打动客户?还是传播好?

根据百度指数可以看出,它的广告在传播完后就飞快地恢复到正常指数。这就证明它是一个很好的广告,却不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它没有进行商业转化。

说到营销,不得不提杜蕾斯。但是,谈到转化率,杜蕾斯和百雀羚一样,受众在看过创意广告后不会直接下单,那杜蕾斯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地做呢?

因为传统的销售是空中轰炸,以前没有互联网,轰炸完之后受众不可能扫二维码去买,没有转化率,怎么办?销售去卖、渠道铺货;空中不能停、渠道不能停。

广告不动,还是以前的广告,销售下去不止50%,还是你的展示,广告减少50%,跌下去不止50%,其实空中轰炸加地面铺货是可以提高转化率的。

而到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竞争是很激烈的,基本都需进行四步转化:第一步是你看见的图或者一个标题、一个海报;第二步是阅读软文或者内容;第三步是商品店;第四步是支付完成。

创业是九死一生的,所以大部分企业会死掉这是很正常的,整个很热的行业忽然之间会死掉也很正常,比如前两年的O2O和团购,火着火着全死掉了。

为什么会倒下的如此之快呢?以上门按摩为例,两年前人们觉得上门按摩这项服务很好,因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坐在家里有人上门按摩当然好,愿意为这种增值服务付费,极致的用户体验不错,这是互联网的一种精神,但是你有没有考虑在良子躺着跟自己家里沙发上躺着哪个体验更好?你在良子跟大爷一样,“来西瓜、来杯茶”随便喊,在家里就得自己来,这样用户体验就下降了。更为致命的是用户交互成本太高了,因此商业的本质在你做事情的产品上面。

三、内容营销的四种基因

内容营销的四种基因,有四个驱动的闭环。当我们做一个产品的时候,很多人把功能放第一位,其实可以换一种思路:做内容型的产品,注入内容基因。这个内容会不会进行传播,把内容注入社交型的基因,社交是不是无效的?有没有转化率?注入一些商业的基因,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体验+极致的,如果不是需要这个轮子转不起来,我们做内容营销就是产品已经搞好了。

我们先看大再看小,在中国商业做到极致的有哪些公司?小米、耐克、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在这条线上有产品有商业;社交谁做的比较好?腾讯、新浪。

以新浪为例,在整体的架构中,原来阿里巴巴在这边买了微博,因为微博有内容,特别有社交型内容,可以进行流量的结合,“你好我才好”。

反过来,阿里巴巴不仅买了微博,还买了包括36Kr、虎嗅等在内的媒体。它买的二十几家媒体跟微博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也能像微博进行社交型的传播吗?为什么要买媒体?

因为它们能不断地策划财经公关事件,跟新浪微博的规律是一样的,财经公关通过微博微信进行公关传播,具有媒体属性但跟媒体又不一样。

那么,阿里巴巴公司到底是什么公司?电商公司?不,它是基于电商的营销公司。积累了很多交易信用,阿里巴巴是一个拥有社会化媒体的公司,这是阿里巴巴在我们看来具有核心竞争的地方。

再比如,买花是低频行为,同样一百块钱,很多人请客花一百块钱没问题,但鲜花却没办法进行大规模普及。于是有的人给鲜花注入一些内容,跟星座挂钩,告诉你下个月水逆,可以买198朵鲜花分四次送给你。鲜花装扮了生活,照片秀变成社交型的内容。

还有就是结婚戒指,起初的钻石是很难销售的,消费群少,而且人们觉得钻石不具备实用性。但是,就因为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广告文案,将钻石与婚姻联系起来,钻石的销量立马大增。

这就是将产品与内容挂钩的例子,大家千万不要明确地把自己用户群分为2B或2C,只要你用心都能抓到新的机会点。

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工作是内容营销,管是创意、广告,内容营销是需要让消费者找你,因为你发的东西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假设我是这张图片中对的希拉里,一个是产品视角,一个是用户视角。

这个算不算内容型产品?因为这个孩子走失了,希望尽快把孩子找回来,所以家长很狡猾,发了这个内容。我们假设这个孩子自己跑出去的,很快接到电话:“你爸妈放了这个图,以后怎么混,赶紧把它删了!”

社交型营销不难,关键是用心,这个产品的核心是你们家得有一个熊孩子,这是产品。因为没有一个熊孩子就没有这样的内容,你拿出一张正经的照片没人会帮你转,也不会找回来,这是个产品端。

要想引起热点,第一是增长黑客,第二是数据分析,第三是产品设计,把这三个方面打通,就很容易达到互联网营销目的。

一个内容,多少人看、多少人转、每个环节怎么办,一定不是人工分析的,一定是运营出来的,数据分析等于运营。

现在我们以先强占的用户心智份额,从场景份额到产品份额,一种内容型产品,另一种叫社交型内容,至于我们购买产品的时候为什么有品类权威?品类权威解决什么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品牌调性可以帮我们快速做抉择。第三种是产品价值。

品牌特性最核心的元素体现在产品上,如何传播出去,让更多群体获知精准的信息就是营销层面的问题。品牌必须根据不同的营销对象与领域,将品牌概念和产品完美地结合起来。而要做到这点,必须树立品类权威。

你要让品牌有符合你目标群体的性格、脾气、情感,像人一样的来说故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跟用户互动。通过普通人的真实、自然、有感情的故事,让用户产生共鸣,打动用户。通过故事形成自身品牌的调性,去吸引认可你们价值观的人进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