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颗虔诚之心走在朝圣的路上

2022-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盼望_c5ec

《朝圣的心路》是周国平的哲学散文集。我在百度上查了一下“朝圣”的含义:字面意思是朝拜圣像。比喻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多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通常,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我认为人的一生也好比一个人朝圣的旅程。

  周国平这样说: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目标(圣地),确立了目标,就每天修行,走在通往目标的路上(朝圣之旅),不同的人,朝圣之旅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你心怀一颗虔诚之心,不懈于目标的追求,你的朝圣之路就是有意义的。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书中有好多篇文章激起了我思想的涟漪,值得品味。

《守望的角度》中这样说: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奢侈品的不便》如是说:依我之见,一切奢侈品都会给精神活动带来不便。翻一翻文学史和艺术史,多少流传千古的文字和乐曲,一开始只是写在不起眼的纸片上的。灵感袭来之时,但求一吐为快,绝不讲究承载物的质地。当内容是妙手偶得的时候,承载它的物质材料就当然是信手拈来的了。唯其信手拈来,所以心态是自由无碍的。

  《灵魂是一个游子》中这样告诉我们:吃了一顿美食,你会感到快乐。是什么东西在快乐呢?当然是你的身体。如果你读了一本好书,听了一支优美的乐曲,看到 一片美丽的风景,你也会感到快乐。是什么东西在快乐呢?当然不是身体了,你只好说你的心灵、灵魂感到了快乐。

  你犯了胃痛,你摔了一跤,你被虫子蜇了一口,你的身体会受疼痛的折磨。可是,当你失恋了,你的亲人去世了,你想到了自己有一天会死,或者你遭到了不义的事情,是你的哪一部分在痛苦呢?当然,又是灵魂。看起来,人有一个身体,又有一个灵魂,他们是很不同的东西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样说: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精神栖身于茅屋》中告诉我们: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成为你自己》这样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 ,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 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独处的充实》告诉我们: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所以,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的这话都会发生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自己的园地》这样说:“是你为你的玫瑰花费的时间,使你的玫瑰变得这么重要。对于你使之驯服的东西,你是负有责任的。”这句话说得好极了。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为了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已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相反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如是说: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我确实认为,做人比事业和爱情都更重要。不管你在名利场和情场上多么春风得意,如果你做人失败了,你的人生就在总体上失败了。

《比成功更宝贵的》这样说: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是年轻的最好证明。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常在。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心灵也是一种现实》中说:对于一颗善于感受和思考的灵魂来说,世上并无完全没有意义的生活,任何一种经历都可以转化为内在的财富。而且,这是最可靠的财富。因为正如一位诗人所说:“你所经历的,世间没有力量能从你那里夺走。”

  还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______人们往往把这里的报应理解得非常实际,似乎善报即市俗的福和乐,恶报即世俗的祸和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善人遭祸受灾或恶人升官发财的事情绝不罕见,于是一些人就大惑不解。之为谎言,另一些人则为了自我安慰,便把报应的实现推迟到死后。其实,这句话只有按照真正的宗教精神来理解才是真理,而按照真正的宗教精神,报应并不在天国或来世,当然更不是世俗性质的苦乐,真正的报应就在现世。这就是:对善者和恶者来说,由于内在精神品质的不同,即使相同的外在遭遇,也具有迥然不同的意义。善者播下的是精神的种子,收获的也是精神的果实。如果他真的是善者,难道他还会指望别样的收获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