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家争鸣

喜欢抬杠,不是为了举世皆敌

2015-12-14  本文已影响51人  小骆漫步
    有个朋友曾这样评价我:"你这人太喜欢抬杠,别人说好你偏说不好,别人说不好吧你又说好,莫非你是为了抬杠而生?"。听完我下意识为自己辩解了一句:"我可不是刻意的,就事论事而已"。对我的辩解,朋友仅仅是报之一笑,显然是不以为然的。 
    之后很长时间,我反复思考,不断审视自己,我真的是一个喜欢抬杠、爱出风头的人吗?答案是:我的确喜欢抬杠,可我并不喜欢出风头,更不喜欢为此而举世皆敌。
    我为什么喜欢抬杠呢?首先是职业习惯使然,我的职业是一名历史教师,历史这门学科赋予了我"勤于质疑"的好习惯,这个世界没有时光机器可供我们穿越回过去,因此对过去的人和事进行丝毫不差的再现,目前从技术上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大多只能通过文献中的记载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各代官修史书由于王朝统治者干涉的缘故,多有美化当朝、丑化前朝的现象。所以有人说历史绝大部分是虚构的,剩余的部分则是篡改的,对此我深以为然。所以,现行教科书中的历史结论,我们几乎都可以找到完全相反的史料去反驳。
    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史记上说大禹是因惧怕于"舜处死治水无功的父亲鲧"这件事才不回家的。再如商纣王因发动对商朝周边四方的战争导致国力消耗巨大,而被新兴的周趁机发兵攻灭,而西周建立后,为了宣扬自己受命于天,不惜往纣王身上大泼污水,立下七大罪,后世王朝更甚,每遇王朝新立,就给纣多添几道新罪名,到清朝时纣王己累计约七十多条罪状,连本属夏桀的"酒池"也安到了纣王的身上,甚至连"纣"这个名字,是周人所起,按照周《谥法解》所说,有残暴之意。"桀纣"从此并列成为"暴君"的代名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枚举了。
      不只历史,现实也有对立的例子。比如关于当下的热点一一雾霾问题,柴静做了一个广为人知的调查,结论是:雾霾很严重,有关工厂应整改。持相反观点的则是学者周小平,其结论则是:雾霾较多年前很正常,工厂不应缩减而应发展,雾霾是多原因综合形成的,指柴为西方阴谋下的吹鼓手。两人都有数据佐证自己的观点,二人也都有逻辑严密的论证。我在这里并不辩观点对错,只说一个让我心惊的事实:无论是在柴静的调查视频下的评论,还是周小平文章后的评论,跟风的言论几乎在很短时间内就呈一边倒之势,反对者的声音几乎微不可闻,这说明了人们对于精英、权威的言论缺少深入仔细的思考,比较客易盲从。
    出于职业所需,我备课经常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每当发现一些对立的史料,就深感选择困难:究竟哪种史料是真的?哪种史料是假的?这种纠结在某些人眼里是不以为然的:"书上怎么说就怎么教呗!你干嘛非要出这风头?学生之所以爱听你讲的那些,是因为没见过而新鲜嘛!但考试考砸了你负责的了?"
    起初听到这些,说实话我是有些动摇的,几度想放弃讲授那些"反教材史料",直到有一天我见到这样一段话:学史的境界有三,小时候听到故事以为这是历史;上学后以为老师讲的和书上说的就是历史;长大后见识多了不知道哪个是历史,而这才是最高境界。我恍然大悟:原来我竟已到了最高境界,兴奋不己的我把这一发现讲给友人,朋友毫不客气的泼凉水:"懒蛋就知道一丁点,是不是境界和你相当?傻子什么都不知道,是不是比你境界还高?"我哑然。
    我有入睡前思考的习惯,这个问题当晚我思考了很久,某一刻忽然开朗:我的不知是因质疑而不知,傻人则是因智力而不知,懒人则是懒于知道。我不是傻人,我不希望学生成为懒人。我要教给学生的不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本身,而是因质疑历史去探寻真相的精神。质疑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质疑历史,它教会我们探索、思辨;质疑社会资讯,它教会我们不轻信、盲从;质疑自己,它教会我们"三省吾身"。
      这一思想,我也自然而然地带入到朋友圈里,所以才有了开篇所说朋友的调侃。虽是调侃,我却感激朋友的提醒,提醒我不是所有的圈子都能质疑,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被质疑的。所以我想告诉每一个愿意保持清醒的人: 
    我喜欢抬杠,但我不喜欢举世皆敌;
    你可以不同意我抬杠的内容,但你无法使我放弃质疑的权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