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红楼梦》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
十六岁那年,从队领导那里借来一本《红楼梦》,一经阅读,爱不释手,从此沉入红楼。此后的几十年,不知读过多少遍,很长一段时间,它就放在床头案边,随手翻到一页,便可读得入迷。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如此醉心红楼,却没有买过一套《红楼梦》原著,手上三套全部都是知心好友所赠。但是有关红楼的书,倒是不少,年轻时候,但凡见到就毫不犹豫买下,20岁那年,还订阅过《红楼梦学刊》这本学术杂志,现在还在书架上放着。所以也就阅读过不少名家评红楼,可是总觉得那些名家有时钻牛角尖,牵强附会,完全偏离了红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久而久之,不再接受他们的观点,而形成了自己心中的红楼,虽然没有明析的条条框框,却有明确的认识,特此笔录,以和诸君共商讨。
众所周知,中国小说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其中《三国演义》是以真实历史事件为素材,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成为历史小说;《水浒传》是根据宋末宋江农民起义故事,进行艺术创作的侠义江湖小说,其中武松和兄嫂的故事,发展成为艳情名著《金瓶梅》;《西游记》是根据唐僧西天取经的历史在民间形成的神话传说,虚构而成的浪漫主义妖魔神怪故事。
这三本名著或多或少都是历史故事,无论他的主人公是谁,小说本身并不关心他们的个人感情和家庭生活。唯有《红楼梦》,是完全虚构的故事(当然可能有人物原型,任何作家的故事都来自于现实,经过想象和艺术加工而成),却完全真实的感情和生活。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伟大著作,可谓“字字看来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凝聚着曹雪芹全部心血的巨著仅存八十回,他写至第八十回便“泪尽而逝”了。乾隆五十六年至乾隆五十七年,程伟元和高鹗先后对现存的后四十回进行反复修改,首次刊印一百二十回本,并取“红楼梦”为书名。
现在的小说,如果没有爱情没有家庭,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红楼梦》之前,这类小说并不多,当然,《红楼梦》受《金瓶梅》的影响,或者传承《金瓶梅》的风格,但是其艺术性、文学性是《金瓶梅》无法比拟的。《金瓶梅》虽然也是深宅大院里的生活,但赤裸裸地写着床上那些事,《红楼梦》是整个时代的生活缩影,虽然他也写床笫之事,但写得艺术多了。
在我心中,《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水平,没有之一。当然这可能是我读书太少,大言不惭。这样说不是谦虚,是真的,事实上,除了《红楼梦》我一遍遍精读之外,其他小说或者一目十行,或者看了一半。内心告诉我,一本书读不下去的时候,就不要勉强自己了,那是对自己的精神残害。所以我读书不多,只读自己喜欢的。我这么说可能是不对的,但我有我的理由。
一、包罗万象的红楼社会
《红楼梦》从朝廷官场到市井街道,从贵族女儿到山野小子,从社会生活到家族隐私,生老病死、美食医疗、吃喝拉撒、穿衣戴帽,诗书琴棋画、油盐酱醋茶,几乎无所不包。
有所谓红学家曾经专门研究《红楼梦》里的美食,还照着大观园吃茄子的方法做出了同款茄子,不知道味道如何。这就是说,曹雪芹写美食不是胡乱编个名字就妥了,那是可以追溯到美食的烹调方法的。
还有人专门研究《红楼梦》里的药方,能不能治病不知道,但至少曹雪芹也是懂得医理的。林黛玉吃的人参养荣丸,薛宝钗吃的冷香丸等。如果黛玉的药能够切实补气养血,那宝钗的药丸纯属曹雪芹开的一个玩笑:白荷花、白牡丹、白芙蓉、白梅花,和着雨水这天的雨、白露这天的露水、霜降这天的霜、小雪这天的雪收集起来,揉成丸,盛在旧瓷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这那是做药,分明是戏虐。在第80回一剂荒诞的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早吃这么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 这是王道士为夏金桂开的一剂药方,治疗夏金桂的善妒。不过曹雪芹大概在写这段的时候已经忍俊不住,最后终于把自己弄笑了:横竖也没啥坏处,吃到她死了,这病不就好了嘛……曹雪芹不可谓不幽默,但一旦关系到黛玉的爱情,他老人家怎么也幽默不起来,笔触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有更多人按照贾政试才宝玉的路线画出大观园的平面图,我也试图画过,说明曹雪芹对建筑学也十分内行。至少他曾经住过这样的园子。
整部《红楼梦》,包罗那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当之无愧。
二、精致奢靡的贵族生活
《红楼梦》写高墙大院里的贵族生活,可以说面面俱到。贵族老爷的书房,贵族夫人的卧室,贵族公子的交友,贵族女儿的日常。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只凭想象,是很难完成那么多场面的描写的。
比如写贾政带着一众清客,在大观园落成之际,游园题额。贾政自云“于诗词上平常”,所以携了宝玉以试其才,平日里调皮捣蛋没有正型的宝玉,只要一见到贾政,那就是老鼠见了猫,乖得不能再乖了。他跟在后面,大气不敢出,只有贾政“呵斥、断喝”的时候,才不得不为各处匾额题名,虽然贾政都骂道“胡扯、粗俗”,可是后来大观园的匾额却几乎都使用了宝玉的题名。这说明什么?贾政的虚伪,假正经。那些贵族老爷,不都是这样吗?
这是正写。写高门大户生活,从一个农妇眼里看:
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高门大户门口的人都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刘姥姥这种乡下人只能畏畏缩缩地“蹭”上来。及至好不容易进的荣国府,
周瑞家的听了,方出去引他两个进入院来。上了正房台矶,小丫头打起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悬目眩。刘姥姥此时惟点头咂嘴念佛而已。
这就是农妇眼中的富贵人家,后面刘姥姥见到平儿绫罗绸缎便要喊姑奶奶、听到自鸣钟时的惊奇展眼、王熙凤用餐时的排场,都大大出乎这个农妇的想象。
这是侧写。
《红楼梦》也写男欢女爱的床笫之事,但曹雪芹写得不知要高出金瓶梅几个档次。因为不只是为了写那点事,而是为了写他们的生活。
走至堂屋,只见小丫头丰儿坐在凤姐房中门槛上,见周瑞家的来了,连忙摆手儿叫他往东屋里去。周瑞家的会意,忙蹑手蹑足往东边房里来,只见奶子正拍着大姐儿睡觉呢。周瑞家的悄问奶子道:“姐儿睡中觉呢?也该请醒了。”奶子摇头儿。正说着,只听那边一阵笑声,却有贾琏的声音。接着房门响处,平儿拿着大铜盆出来,叫丰儿舀水进去。
这一回的回目叫“送宫花贾琏戏洗熙凤”,这欢爱写得隐晦,只一句“却有贾琏的声音”,便点明了众人小心翼翼“静悄悄”的缘由。
闺阁女儿写诗作画、拈花斗草、争风吃醋,每个场景和画面都如同在眼前。
三、泼辣刁蛮的市井写真
《红楼梦》写了很多市井小人物,写他们老实本分生活不易,如刘姥姥女儿女婿一家;写他们趋势附炎、仗势欺人,比如那个金寡妇。
金寡妇是贾璜媳妇儿的娘家嫂子,贾璜何许人也?不过是贾家旁支,守着薄产度日。他媳妇的娘家嫂子更是和贾府沾不上边儿,却因为他媳妇善于巴结凤姐,偏偏就能在贾府的学堂为娘家侄儿找一个座位。
占着贾府的便宜还卖乖倒也罢了,这叫金荣的娘家侄儿偏生不知天高地厚,与宁府儿媳秦可卿的弟弟秦钟打了一架,秦钟是宝玉的命根子,金荣自然占不到便宜。就这么一件事,一般人也就算了,毕竟吃人家的嘴软。那贾璜媳妇儿仗着在尤氏面前有几分薄面,非要义愤填膺地找尤氏理论。没曾想到了宁国府,听尤氏忧心秦可卿的病情,一大通话说下来,居然把她那在娘家嫂子面前装出来的气势吓到爪哇国去了。所谓可怜人之可恨。
这种通过小事情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里随处可见。
比如著名的宝钗扑蝶,栽赃黛玉,比如平儿处理坠儿盗窃等等。这些大家都熟悉的场面,有太多红学家去研究论证,我这半瓶子就不凑热闹了。
贾府旁支贾芸想在荣国府谋个差事,当然要给王熙凤送礼,于是找他那卜世仁(不是人)的舅舅佘上几样香料,被舅舅一通骂,最后在舅母的装模作样中连顿饭也没混上。这嫡亲的舅舅倒不如一个不相干的泼皮无赖仗义。这一段故事写得精彩,把人性的丑恶描写得淋漓尽致。
赵姨娘的撒泼骂街描写得也极其精彩。说探春协理荣国府,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对赵姨娘自然不例外。其实我顶顶不喜欢探春这一点,姨娘生的就姨娘生的呗,各人的命,可她非要一本正经喊王夫人母亲,喊自己的亲娘为姨娘。动不动以主仆关系训斥赵姨娘,我想即便是那个时代,也没几个人可以接受的。这次是说赵姨娘的兄弟死了,荣国府要给银子办丧事,探春死记规定一分都不多给,这可惹火了赵姨娘,大骂探春:“这一屋子的人踩在我头上也罢了,姑娘也踩在我头上,让我找谁说理去?!”“你们请坐下,听我说。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又有你和你兄弟,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连你也没脸面,别说我了!”
可是探春啥态度?秉公办事,绝不妥协。李纨为了安抚赵姨娘劝了一句,反倒惹毛了探春:“这大嫂子也糊涂了。我拉扯谁?谁家姑娘们拉扯奴才了?他们的好歹,你们该知道,与我什么相干。”这话说的,赵姨娘不得不撒泼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可惜太太有恩无处使。姑娘放心,这也使不着你的银子。明儿等出了阁,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这话说得解恨,探春面上自然挂不住,可即使如此,也绝不会在表面上授人以柄。她知道很多人等着看她的笑话,更多人希望拿捏住她。包括那些不省事的下人。
四、含血泣泪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无疑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家族倾覆下的爱情悲剧。有个说法是,曹雪芹写完前八十回,实在因书中人物命运伤心过度,如黛玉般泪尽而逝。这旷世的悲剧一定令曹雪芹不忍下笔,无法接受他们树倒猢狲散的悲惨结局。
试想一下,如果黛玉不死,家族覆灭,那宝黛未必不能走到一起,只不过如宝黛这样的贵族儿女能否适应如曹雪芹般的贫穷生活,那就另当别论了。曹雪芹并没有写到黛玉香消玉殒,大概是太痛,是切身体会的痛;后边高鹗能很精彩地写黛玉之死,大概事不关己,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着笔。后四十回精彩内容很少,但黛玉之死是最精彩的章节。
但是如果家族不覆灭,宝黛是永远走不到一起的,家族利益不允许。所以在设计了双重悲剧之后,曹雪芹实在是不忍心,让黛玉死在家族覆灭之前,所以他不是泪尽而逝,是不忍心下笔。
不只是宝黛爱情,整部红楼,就是一群美好女儿的大悲剧。宝钗呢?她虽城府太深,到底也是闺阁女儿,她的爱情不过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才是最伤心的悲苦。湘云呢?她爱宝玉吗?似乎有一点,但友谊的成分仿佛更多些,她有爱情吗?不知道,最终嫁给了不爱的人。元迎探惜更不必说了,没有一个幸福美满的。
还有红楼二尤,为情而死;勇晴雯、死金釧,烈鸳鸯、俏平儿……所有这些鲜活美丽的女儿,统统都死在封建礼教之中,她们何尝没有爱情?她们又怎可能拥有爱情?
爱情,或许一直都是奢侈品,一般人享用不起。
也有例外,与宝玉初试云雨情的花袭人,在贾府败落之后,和宝玉的朋友蒋玉菡结了秦晋之好,最后“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整部红楼,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花袭人,这个表面冠冕堂皇、实际男盗女娼,做尽坏事、却博得贤名的花袭人。你的周围是不是也有这样虚伪的人?
五、《红楼梦》是现代都市家宅言情小说的鼻祖
与现在小说的爱情描写相比,《红楼梦》那简直含蓄隐晦地让外国人瞠目结舌。曾经有外国人读《红楼梦》,非常不理解:你说在很多人面前黛玉和宝玉羞于表达,那为啥只有他们两人在一起的时候,也那么磨磨唧唧,不直接说出来呢?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懂,为啥,礼教不允许、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允许。
但尽管如此,《红楼梦》也称得上中国都市言情小说的鼻祖。看琼瑶阿姨的小说,有没有《红楼梦》的影子?看亦舒的小说,受没受《红楼梦》的影响?看过《家春秋》吗?那就是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红楼梦》,最典型的甄嬛传,那简直就是处心积虑模仿《红楼梦》。还有现在烂网络的穿越重生、古典言情小说,都争先恐后临摹红楼,只是作者的才能不同,模仿的水平如何、能否为读者接受而已。
《红楼梦》开辟了家宅言情小说的先河,目前为止,在这个领域,我觉得没有哪部小说超越它。光是被曹雪芹弃之如蔽履的“才子佳人百年好合”的俗套,今天的小说全部都捡起来,奉若神明,而且更甚者,女主一律的要风得风, 要雨得雨,男主一贯的霸道总裁味道。这简直是,俗,不可耐。
更不用说曹雪芹深厚的文化底蕴,岂是你模仿几句对话就可以相提并论的?
小说发展到今天,比曹雪芹不知低了多少个档次,还玩什么穿越。别以为,你掌握了现代技术,就可以戏弄古人,如果真穿到古时,就是被人嘲笑的傻子。
在我心中,《红楼梦》是最好的小说,没有之一。